联结派学习理论

来源:互联网 发布:iphone4s屏幕解锁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10 00:22
         从时间上面来说,联结派学习理论的代表者有桑代克、巴甫洛夫、斯金纳、班杜拉。

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桑代克的试验对象是一只可怜的猫。这只饥饿的猫被放在一个特制的迷笼里,外面是一盘可口的食物。如果这只猫想吃到外面的食物,就必须踩到一个机关:踏板。当这只猫第一次进入迷笼时,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上蹿下跳,看着食物流口水却又无可奈何。偶尔一次踩上踏板,迷笼的门开了,猫逃到外面大吃一顿。这个试验不断的重复时,如果我们以猫出笼所需的时间为指标,就会发现这个时间会越来越短,到最后猫一放进笼子就会直接去踩踏板。如斯乎桑代克认为:猫出现了学习行为。

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通过不断的尝试错误,在情景和行为之间产生联结。学习的过程就是产生联结的过程,或者说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个体行为所遵循的原则是精简原则(以最简单的动作、最快的速度达到目标),而不是推理原则。学习的结果就是情景和行为之间的联结。

据此,桑代克提出了学习的联结理论,当然,后来联结派学习理论还包括其他的内容。

桑代克同时还提出了学习的三条主律和五条副律。其中三条主律是:练习律,准备律、效果律。练习律是指一个联结随着联系次数的增多而逐渐强化,在特定情境中出现该种行为的可能性逐渐增加;准备律是指在个体在学习开始时具有预备是效果较好,如果没有做好准备而强行进行联系则效果不好;效果律是当一个联结带给个体较好的结果时,该联结出现的可能性会增加,反之亦然。至于五条副律就不做介绍了。

桑代克联结-试误说的贡献主要是奠定了联结派学习理论的基础,功不可没。另外一个贡献就是有很多缺陷,为新的学习理论的出现也奠定了基础,同样功不可没。联结-试误说的缺陷表现在将人的学习和动物的学习混为一谈,有种还原论甚至是机械论的感觉,忽视了个体的思维能力(实际上准备率这一点似乎提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后人似乎忽略了)。我们应该庆幸桑代克的理论并不是完全正确,否则躺在手术台上的病人就要成为包子馅了。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说:

巴甫洛夫是一个生理学家,至死也不肯承认自己的心理学方面的作为。但是他那条可怜的狗却亲身体验了一个伟大的心理学理论的诞生。这条狗是巴甫洛夫研究消化腺分泌反应的对象,被绑在实验台上,它的胃部还做了一个小手术,从胃部延伸出一个小塑料管,这样巴甫洛夫获得的胃液就是纯净的了。这纯粹是一个生理学上的试验,但是巴甫洛夫注意了这样一个现象,导致一个心理学理论的诞生。

每一次都是一个穿着高跟鞋的女实验员给这条狗喂食。巴甫洛夫发现,时间一长,这条狗听到高跟鞋的声音时就会开始分泌胃液。后来巴甫洛夫专门用铃声做了一个试验。在试验的阶段一,食物引起狗分泌胃液的反应,铃声不会引起胃液分泌;阶段二,铃声和食物同时呈现,狗会出现分泌胃液的反应;阶段三,单独呈现铃声,狗会出现胃液分泌的反应。据此,巴甫洛夫认为狗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学习行为,并提出了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是指中性刺激在伴随非条件刺激出现,引起非条件反应之后,中性刺激单独出现也会引起这种反应,此时中性刺激就成为条件刺激。经典条件作用就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S-R),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经典条件作用,及其泛化、分化、消退的过程。巴甫洛夫还为经典条件作用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经典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分化与泛化,以及高级条件作用。

在这里也必须给大家说说华生,华生的最大贡献就是抓住了经典条件作用在西方的传播和发展,将其发展成为心理学的一大门派:行为主义。他对巴甫洛夫的学习关进行了补充,提出了频因律和近因律。

巴甫洛夫的贡献在于其试验态度,其缺陷有如其他联结派学习理论一样,忽视了人和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不过,巴甫洛夫死也想不到的是:他的一个小小的生理学试验,在一个广告商兼推销员的努力之下,成为心理学中无人不知的经典学派。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和前面两位一样,斯金纳也有自己成功的秘诀,那就是他可怜的老鼠。斯金纳发展了桑代克的迷笼,设计出了自己的宠物房:斯金纳箱。斯金纳箱上装备着一个食物罐,当老鼠踩到一个机关时,食物就从食物罐里掉到斯金纳箱里,老鼠就可以享受一番了。斯金纳很认真的折磨了老鼠——将它饿了一段时间,然后放到斯金纳箱中,观察它在箱中的反应。他发现,老鼠最开始只是偶尔碰上机关获得食物,但是经过几次之后,它就变得“有意识的”去碰机关,似乎获得食物强化了它踩踏机关这个行为。

据此斯金纳发现了老鼠的行为和狗的行为之间的差别,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他将行为分为两组,巴甫洛夫所说的经典条件作用,对象是个体被动的行为,以及操作性条件作用,对象是个体自发的行为。操作性条件作用即是在某种情境下,个体的自发行为受到强化而使出现的概率增加的过程。学习的实质是形成了反应与情景的联系,从而获得了用这种反应应付该情境以寻求强化的行为经验。学习的过程即是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反应→强化的过程。

斯金纳还系统的分析了强化的概念,提出了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负惩罚的区别。

斯金纳将自己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纳入实际教育过程中,出现了程序教学理论。

应该说明的是:实际上斯金纳重复了桑代克的实验,问题是两者看问题的角度完全不一样,以至于得出了不一样的答案。桑代克注意到了猫错误次数减少的过程,而斯金纳注意到了老鼠错误次数减少的原因,其他的地方,根本就没有任何区别。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经典实验选择的是另外一种动物:可怜的儿童。他研究的是儿童对电视中的人物攻击玩偶的模仿行为。结果发现儿童对攻击行为有不同程度的模仿。经过一系列的试验,班杜拉提出了观察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前面三人的学习理论都是直接经验的获得,但是实际上,我们绝大部分学习过程都是通过观察来完成的,即观察学习,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就可以获得某些行为反应或者是改变已有的行为方式,这也就是学习的实质。

班杜拉还研究了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注意、保持、再现和动机,并研究每一个过程中对个体学习结果的影响因素。

班杜拉的理论成功之处在于很明显的引入了认知学派的观点,以至于有些人将其视为联结主义和认知主义的中间派。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