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感冒”与中医学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刷流量有什么用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8 11:15


感冒,在古代中医学中称为伤寒,是外感外邪一类的总称。东汉时期张仲景《伤寒论》从五脏六经的原理和中医八辩(虚实、表里、寒热、阴阳)出发,对伤寒证进行了归类,称为六经伤寒。张仲景详细地分析了各类伤寒的症状及实质,同时发展了《黄帝内经》有关营气、卫气的理论。《伤寒论》还对各种不同的伤寒证和不同的人群提出了详细的辩证治疗方法和治疗时间,提供了丰富的食疗和药物治疗处方,充分发展了中医同源异病同治、同病异治的辩证施治理论。

到了明清时代,另一部巨著《温病条辩》问世。它发展了《伤寒论》有关六经辩证理论,作者认为把热症也称为“伤寒”,不大合适,首次提出了温病的概念,对各类伤寒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并丰富了治疗技术。《温病条辩》中的温病,实际上就是《伤寒论》中伤寒病的热病。

因此,“感冒”并非是一种病,而是一大类病证的总称。就是说,“感冒”是由外邪入侵体内引起的。外邪有寒邪、热邪之分。外邪之所以能入侵人体体内,首先是因为卫气不足以抵挡外邪之故。因此,中国古代中医极注重人体正气,正气足则百病不能侵。在临床应用上,扶正和祛邪并重,在确保正气不受损害的情况下达到祛邪的目的。因为如果损害了正气来达到祛邪的目的,表面看是病治好了,实际上人体受到的损害比原来得病时更大,因为正气才是人体最最重要的。正气受损,下一次可能更容易受到邪气的入侵,并且表现得更凶恶,症状更重,治疗也更困难。中医十分看重整体治疗,目的是使人体处在更健康的状态上,十分反对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的短视做法。

现代国内医师由于受到商业意识的影响,往往只注重治好眼前的病证,这样他就达到目的了;而病人也达到目的了,因为他的这个病被“治好”了,却不知他的身体也同时受到了相当大的损害,变得比原来更虚弱。更严重的是,有时一个小病治好了,却治出一个大病来!

现在社会上有几个人真正懂得“感冒”并非是一个病,而是很多不同的相反的各类疾病的总称?因为把“感冒”当成一种病,而且现代医学界也是这样称称谓的,这就给人引起了很大的误解。比如绝大多数“感冒”病人,他也不知得的是什么类型的病,只知道是“感冒”,药品宣传上、说明书上也都说他们的药品能治“感冒”,于是病人一见,就买回来吃,也不管对不对症、有没有副作用。这种情况,给治疗上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危害。这种危害,起源于概念上的混乱。如果这样混乱状况再发展下去,只怕将来的人也分不清是什么病,什么对症下药,只要觉得得病了,只要买到能“治病”的药就吃,也不去分辨那个药是人参还是五灵脂,因为人参和五灵脂都是药:)。

因此要正本清源,就必须从古代中医理论出发,分辨六经、五脏、八辩,因人施治,真正地把病人的身体状态带到更健康的状态上来,这才是治病的目的。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