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为人知 的 人名典故

来源:互联网 发布:别去糟蹋 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8 11:21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google_ad_client = "pub-8658876226600607";/* 728x90, 创建于 08-11-25 */google_ad_slot = "9664348030";google_ad_width = 728;google_ad_height = 90;//--></script><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src="http://pagead2.googlesyndication.com/pagead/show_ads.js"></script>

鲜为人知 的 人名典故

鲜为人知的人名典故

谭汝为


中国古今文人的名字,使用历史典故者为数众多。但在寥寥两字名中用典,显得深奥隐讳,所以当代人很难觉察知晓其中隐含的特殊语义。记得多年前,一位学生曾向我提问:“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中国语文》主编侯精一先生这两个名字怪怪的,究竟有什么含义?” 我回答说:

潘光旦 之名和复旦大学 的校名都出自《尚书》所载的《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思是:日月光华既夜而复明,就是光明代代相传的意思。

侯精一 之名出自《尚书·大禹谟》:‘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精粹纯一。”

光旦”、“精一”等名,都是典故词语,要搞清其深层寓义,须追溯典籍源头,破译文化密码,才能理解这类名字的文化意义。例如:

唐代历史学家 刘知几 之名,出于《易经·系辞下》“子曰:知几其神乎?”意为“预知事物发展之几微。”

北宋高官 吕夷简 之名,出于《晋书·曹志传》“少好学,以才行称,夷简有大度”;《梁书·庾诜传》“性托夷简,特爱林泉”;“夷简”意为“恬淡质朴”。

北宋高官 高若讷 之名,出于《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为:“虽有辩才,但表面上却好像不善辞令。”

北宋词人 周邦彦 之名,出于《诗经·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所谓“邦彦”,指国家的优秀人才。

清代文人 钱谦益 之名,出于《尚书》“满招损,谦受益”;意为:“谦虚谨慎,使人获益。”

清代诗人 沈德潜 之名,出于刘歆《遂处赋》“处幽潜德,含圣神兮”:意为:“品德高尚,但不为人所知。”

清代学者 王引之 之名,出于《诗经·小雅·楚茨》“子子孙孙,勿替引之”;意为:“子孙后代当不废而引长之也。”

有些人的“名”与“字”同出于古书的一个成句。如:

《茶经》作者、唐人 陆羽,字鸿渐。其名、字都出于《周易》“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名与字搭配,比喻仕进。

南宋词人 刘过,字改之,其名与字出于《左传》“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元末戏曲家 高明,字则诚,其名与字出于《礼记》“诚则明”

清代文人、研究李商隐的专家 冯浩,字养吾,其名与字出于《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现代著名政治活动家 邵力子,字天富,其名与字出于《后汉书·樊晔传》“游子常苦贫,力子天所富”;意为:“上天要酬报勤勉的人。”

国民党要员 陈诚,字辞修,其名与字出于《周易》的名句“修辞立其诚”



诚如《白虎通·德论》所云:“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则知其名。”可见使用典故词语的“名”与“字”在意义上的密切关联。

有些人名含有深刻的哲理,如 明末清初思想家、科学家 方以智,其名源自《易经·系辞上》“蓍之德圆而神,卦之德方以智”。意思是:用蓍草占卜变化无常,是神灵的象征;用卦列爻各有定体是智慧的体现。方以智的父亲方孔照为他取名时说:“蓍圆而神,卦方以智,藏密同患,变易不易。”方以智”这个名字的文化意义确实很深邃,从字面义上分析,就是道德方正不阿,为人聪颖多智,二者相辅相成的意思。

谈到父为子取名,令人想到 著名文献目录学家 余嘉锡 的名字,其名出自《楚词·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余嘉锡”意为:“我这美好的名字是父亲赐给的。”此名既表达了对屈原的景仰,又与父为子取名的情境相契合,而且以姓连名成意,确实是以典故词语命名之上品。

现代新闻记者、出版家 邹韬奋 原名恩润,后改名为“韬奋”,其名出于《晋书·慕容垂载记》“当隆中兴之业,建少康之功,但时来之运未至,故韬光俟奋耳”,“韬奋”意为:“隐匿声迹,待时奋发。”邹先生曾向友人解自己的名字:“‘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

有些人名的用典是很隐曲的,不细加寻索,很难体会其中包孕的深义。如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吴礼权 博士曾向笔者解释他的名字说,典出《孟子·离娄下》:“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意为“既坚持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吴礼权先生的字是“中庸”,亦与其名用典之寓意相谐。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