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读后感

来源:互联网 发布:美国克拉克森大学知乎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8 04:10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我几天前刚刚读完的,总觉得也想写点什么感慨一下,留下一些回忆。

故事发生在西安附近的一个白鹿原上,基本讲述的是清朝末年到49年建国的事情。本文没有绝对的主人公,但是有很多鲜活的角色,通过对这些有血有肉的角色的描写,反应了一个时代的变迁,这个时代,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世事不停地变,乱世中也出了不少“英雄”。

读完之后我也是有不少感慨,感慨一百年前人们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感慨那个年代无数的仁人志士惨遭杀戮,感慨革命的艰辛。下面有几个我关注的重点。

1.封建:

文中一直提族长、祠堂,并且族长是嫡长子继承制,当时没有法律,有族规,族长可以凭借威望,依据人们做事的品德给予一些褒奖或者惩罚。族长就是一个村的一把手。除了族长,文中还提到了裹小脚的做法普及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成年女性会说:女孩子不裹小脚嫁不出去的呀……而且文中的白嘉轩娶过7个老婆,每娶一个老婆就像是做一笔交易,拿些粮食布匹给娘家,然后就买来“一只”老婆,跟贩卖牛羊似的,然后媳妇每天要早起给公婆准备洗脸水,收拾夜壶,做早饭……女权在当时简直就是0。除此之外,父母的包办婚姻也在文章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新娘新郎结婚前都不照面,几度有人想反抗,最终都酿成了悲剧。而像灵灵兆海这种自由恋爱者,当时的社会视其为大逆不道,丝毫不能相容。不得不说,书中描写的这几十年,中国的确是从封建社会里逐渐地往外走,其中新旧思想的碰撞尤为激烈,国民随着世事的变化逐渐地觉醒,年轻人大多接受新潮的思想,极力反抗,为生活斗争,就像是她不顾老人的反对去剪了个短发,而随着老人一个个的或去世或隐退,封建社会逐渐的离人们远去。最终,族长在人们心目中不再是那么神圣,不那么令人敬仰,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随着一次次的革命而松动,至今几乎完全瓦解。

2.迷信:

迷信的思想在100年前根深蒂固,一切不能解决的事情,都交给鬼神来解释。

文章开篇就讲述白公子如何娶7个媳妇,媳妇一个接一个的死,甚至都流传白嘉轩的jb带钩子,带毒。以至于听了谣言的新婚妻子进门时都吓得发抖。该说什么好呢,连这种事情都会相信,而且一本正经地作出了防御措施,drunk

白嘉轩可笑的把自家的天字号水田换成了坡地,就因为梦里的那个“白鹿”最终消失在那里,以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甚至于文章最终,白家兄弟“光宗耀祖”当上了县官,老人也把原因归于当初这个明智的决定,可能是因为祖坟换了风水把,老人这样想。

当瘟疫席卷白鹿原的时候,人们对于医疗知识的匮乏也令人感到悲哀,最后解决的方式竟然是在小娥的房子上盖上了一座塔,宝塔镇妖气……

还有冷医生治病的方法,如今看来,拿剪刀往病人嗓子里戳一下这种治疗方法,简直就是笑话,大夫把剪刀拿起来的那一刻,肯定就会被家属夺下来。但是在当时,家属都认为这是大夫的“妙方”,习惯于“奇葩”的病就是要用这种“歪门邪道”来治。

终于知道为什么要提“德先生”、“赛先生”了,真是可悲。


3.革命的艰辛和犯下的错误

文章写得真是很客观,作者没有夸大和神话共产党,而是确确实实的写出了一些我信了的东西。无兵权的共产党,在国民党翻脸后,毅然决定走武装抗争道路,于是四处组建军队,但是文章没有避讳的一点就是,军队的人大多数人是无产阶级,或为流浪者,或为土匪,而地下党和领导层则是有强大的意志力和抱负。无数的地下党被抓捕,杀害,数不胜数,其中每一位革命者,都是有血有肉的活人,如此地就被同胞杀害。而初期的共产党部队,实在是不敢恭维,无论是哪方面来讲,都不像是一支部队,少数人是朱毛这般的战略家,而大多数人是一群无家可归的社会青年、小混混,难怪被称为共匪。灵灵在部队被冤案坑杀,也印证了这一点,人们的无知、无理,思想的激进随处可寻。朱先生的墓在文革时期被破坏,作者也直言不讳。作者通过叙述了国共两党的所作所为,让读者自己来判断,孰是孰非,没有情感倾向,这一点我非常喜欢。

4.战争带来的灾难

征粮、征丁就足矣使无数家庭家产殆尽、家破人亡,不仅如此,战争造成了社会的动荡,政权政策的不稳定。白鹿原三番五次的易主,一会是某某军阀、一会是县政府、一会又改革一下……几乎人人都卷入了战争之中,年轻人或被征丁、或流浪为土匪、或直接饿死,从军阀割据到49年建国,白鹿原一直是这番景象,世事天天在变,阶级斗争无处不在。人们为了生存而斗争,无暇顾忌其他的事情。

5.大儒的精神和白嘉轩的正气

文中的朱先生,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他是“关中大儒”,他在动荡的年代,聚集了8位先生,修编县志,毅然决然地做一件事情,这种执着我非常佩服。更令我佩服的,是他的为人,他的处事方式,这样的一个人,能凭三寸之舌劝退万人之军,而不求回报,能开仓发救济粮,而自己不贪一斗米,因为他骨子里就透着一股子气质,“儒、理、雅、爱国”,古人的文章里的精神,在朱先生这里汇聚,每次看朱先生处理事物,总是能恰到好处,兼顾彼此。朱先生给人一种威严、高大的感觉,人人敬仰。骨子里透着的那股正气甚至令我有点“不寒而栗”。当他投笔从戎准备为国捐躯的时候,我更是对这样一位“倔强”的人钦佩不已。最终未能上战场,朱先生也完成了自己心血编纂的县志,抱着对这个年代的无奈而隐居。在他去世的时候,场面之宏大,前所未有,我相信,有许多人是为他的品德而来送终。朱先生只是那个年代儒家学者的一个小小的代表,还有更多的像朱先生这样的人。我认为,作者刻画的朱先生这样一个人物,非常成功。世人读了此书,势必要反省一下当今社会,朱先生这样的人,是不是越来越少了,是什么原因?

白嘉轩这个人物,从文章开头到结尾一直活着,并且一直没有走出白鹿原,他是一位典型的封建大家长,爷爷、父亲传下来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他对于任何事情的处理也都颇有风范。有一种正气在他身上体现。在祠堂当着族人的面鞭笞自己的长子毫不留情、对于鹿三情同手足……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在他的身上都能找到,说一不二的性格也让这个人被塑造的有血有肉。白嘉轩太正,以至于黑娃会因此打断他的腰。我对于白嘉轩的封建是鄙弃的,但是对于他的正气,我由衷的佩服,有时候我也有点自私,淡感情,应当学一点他身上的品质。

6.写作手法

这50万字我读了快两个星期才读完,一是以为没有时间来阅读,但是最主要是因为读的太慢。陈老师的文笔相当凝重,厚雅,读起来没有像新闻报道那样流畅,但是很有深度。文中用的一些字词句都有点陕西方言特色,有点半文言文的感觉,所以读的比较慢。在写作手法上,我最想提的一点就是,文中经常会写“下集预告”,就是说提前把一件事情的结果告诉你,比如写白灵的时候,刚写她去上学呢,脾气有点倔,作者就告诉我们几十年后她的尸体会被解放军抬回来。还有好多的事情,作者都是提前告知了我们结果,然后我们再细细地了解其中的过程。在这一点跟推理悬疑的小说完全不同。我虽然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忍不住提前告诉我们某件事的结局,但是也尊重作者这样写,虽然少了一些悬念,但是读起来没有什么遗憾的感觉。

1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