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公寓不为人知的创作历程

来源:互联网 发布:申诉淘宝售假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7 22:32

作剧本时,汪远还是选择了喜剧风格,他说自己深受周星驰电影的影响,“想塑造一群没个性但有特点的小人物”。片名虽叫《爱情公寓》,但剧情却不完全围绕爱情展开,而是“讲年轻人都会经历的故事”。汪远在叙事上采用多线并进的方式,试图打破中国情景喜剧固有的单线式模式,“写的时候,我也不知道哪个角色能活下去”。
汪远3天写完两集后,韦正开始了“痛苦”的选角。来面试的有以前一起拍过广告的,有朋友和朋友介绍的,有艺术院校的学生,总共100多个人。“好多人大热天乘公交车来,他们不认识我们,我们也不知道他们。”
  试拍片出炉,为了检验“笑果”,汪远和韦正找来100多个白领和大学生当“小白鼠”。多数“小白鼠”是陌生人,韦正说,这是为了看清片子的反响,“不认识的人会说实话”。所幸结果不错,90分钟里“小白鼠”笑了200次。
  如果问汪远和韦正,《爱情公寓》到底是个什么剧?他们仍给不出确切答案。“青春、励志、偶像?但我们也有枪战、武打、恐怖、古装,第三季还尝试了游戏和电影……”在《爱情公寓》三季作品外,他们还做了《爱情公寓》“沪语版”,做了主题T恤、CD、道具复制品等衍生产品,“所以《爱情公寓》不是一个概念可以定义的”。
  “有没有人从没看过《爱情公寓》却整天看关于它的微博?”这是前阵《爱情公寓3》热播时网上流行的一条经典段子。铺天盖地的宣传攻势让汪远和韦正都大吃一惊,直呼“我们没这么营销和炒作过”。热议免不了争议,《爱情公寓》收获好评的同时,也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骂声最高”的,一是“笑点”越来越少,二是段子越抄越多。对于第一点,汪远觉得可能是观众对第三季期待太高,“总想着我要笑,反而笑不出来了”。另外,汪远感到随着时间的流逝,制作团队在成长,演员在成长,片中的人物也在成长,故而展现出来的没心没肺少了,思考人生多了,让人“笑着笑着就笑不出来了”。关于第二点,汪远坦言“笑点”除了原创外,确有不少网络段子,“互联网像海滩,笑话像贝壳,《爱情公寓》做的就是把贝壳收起来,打磨后串成项链送给大家”。早在做《我的太阳》时,汪远就喜欢在交大BBS的joke(笑话)版找灵感,“分享,是最基本的‘互联网精神’。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看到好玩的,就想让更多人看到,一起笑”。汪远说,争议让他感觉《爱情公寓》似乎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但无论怎样,我们还是会带着初衷做下去,描述一群可爱又努力的同龄人,记录这一代人经历过的美好,留下我们的思辨与成长”。
每个年龄层都有自己的故事
记者:“除了《爱情公寓》,你们想过做其他的吗?”
  韦正:“大家可以看到我们在《爱情公寓》里不断做尝试。”
  汪远:“饭得一口一口吃,我们的终极梦想是做电影。”
  即使合作多年,应着那些“不必要的坚持”,汪远和韦正时常争执。
  为了保证出片质量,韦正永远是汪远的第一个“小白鼠”。汪远常常写一段就让韦正看看,“韦正是总导演,他要是不喜欢就不拍,或者最后给剪了”。韦正说,每每此时就要进行一番“拉锯战”,“我说删3句,他说删2句;我说不好笑,他说我有点问题……就这样不停讨价还价”。
  汪远确实很爱惜自己的“孩子”,而且有些恋旧。比如,从《我的太阳》到《逆转流星》再到《爱情公寓》系列,男主人公总有叫“陆展博”或“阿博”的,女主人公总有一个“馨儿”。比如,问起他如果做《爱情公寓》电影版要删戏份该怎么办,他会痛苦状抱头半天说“好难”。
  当然两个人也有相同的坚持。比如抛开当下最红的谍战剧、战争片,不碰永不过时的古装剧,而是沉浸于“没有婆媳、孽债和第三者”的《爱情公寓》。汪远说,中国的变化太大,每个年龄层都有自己的故事,他是80后,就写“80后说不完的事儿”。他承认这部承载着“互联网精神”的片子,充斥着当下年轻人“不吐槽会死综合征”、“乐于自嘲”的心态,年长的观众确实较难争取,因为“有些‘梗’不玩网络的就真不知道”。
  再比如,他们一直在《爱情公寓》中加各种类型片做“调料”。韦正说,这是在输出他们的价值观,“做什么像什么”:恐怖桥段可以吓死人,感人桥段可以哭死人,搞笑桥段可以乐死人……“看到‘决战紫禁之巅’,会有人明白我们的野心是做电影。”汪远说,“我们一直在做没做过的东西,但大家看到的,都是我们提前很多时间准备的。”
  采访最后,汪远告诉记者,“汪”、“远”两个字去掉偏旁拼一起,就是他们的核心精神——玩。“但得玩得有意义,玩得认真!”韦正在一旁笑着补充。在他们身后,是深夜11点还灯光通明的工作室,和一群仍在忙碌的年轻人。
韦正:“魔鬼式拍摄”
韦正:“你看这剪辑室有什么特别之处?”
  记者:“没有挂钟?”
  韦正:“也没有窗户,让人不知黑夜与白天。”
  没有人会否认,韦正是个“工作狂”。
  作为总导演,《爱情公寓》每场拍摄韦正都在。“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韦正一脸坏笑,“这意味着,剧组里所有演员都崩溃过。”据说,几乎所有演员都投诉过韦正“泯灭人性”:为了保证拍摄质量,每天早晨7点开机不算,有演员赖床,他还让人去撬房门!
  韦正的拍摄流程可谓“魔鬼式”:演员先得把台词说下来,而后一遍遍加细节处理,再换N种表演方式,之后换机位再来。“别人1天拍两集,我们3天才拍一集,翻了别人整整6倍的时间。”最“可怕”的是拍《爱情公寓3》中的“决战紫禁之巅”,这个融古装、武打、科幻、游戏CG场面仅长6分钟的片段,竟花了4天拍了200多个镜头,耗费7个月才制作完成。
  离开片场,后期进机房剪辑,韦正依旧尽显“魔鬼本色”:先把所有素材导进电脑里,带着剪辑组把各种细节处理、各色表演方式、各类机位挨个儿看一遍,“不是说拍的最后那条一定是最好的,有些细节处理当时觉得有必要,后期看又觉得做作,那就用前面朴实的那条”。并不是精挑细选出当下认为最好的片段剪在一起就完事儿,第二天做新素材以前,韦正必做的是把前一天剪的再看一遍,“昨天看那是当事人心态,放不下这个、舍不得那个,今天看就成了旁观者,客观中立,要改要删都爽气”。
如此打磨,一季20集的片子往往要剪上大半年。在这期间,韦正戏称自己“把家都搬到了剪辑室”,尽管他的家距离工作室仅500米之遥。牙刷、毛巾、肥皂、换洗衣物、洗脚盆等等生活用品,加上3台高配置的电脑,以及整日帮着机箱散热的电风扇,把不足6平方米的剪辑室塞得满满当当,“所有要用的都在我伸手可及的范围内”。在韦正看来,这个难分昼夜、终日盘旋着电脑轰鸣声的逼仄空间有一种魔力,剪起片来特别心静。
汪远:“离开东八区”
记者:“你是从小热爱写作吗?”
  汪远:“不是,即使到现在也不算很喜欢。”
  记者:“你觉得自己当编剧有什么优势?”
  汪远:“我只是天生不惧怕写字。”
  在一间15平方左右的房间里,没有人声的时候,键盘就噼噼啪啪地合唱,涂满各色笔迹的稿纸杂乱摊满一桌,伴着未吃尽的盒饭,地上散落着几只夹脚拖鞋,似乎很难在地上觅到脚的踪影,它们不是被蜷在座椅上,就是被搁在台面上,这是汪远和他《爱情公寓》编剧团队的办公之所。
  “这段我们要押ou韵,什么吼啊手啊……”一名编剧环顾四周说道。“‘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娱乐基本靠手’那不是赵本山小品嘛,得换两个字。”汪远摇摇头。“‘看这里,看这里,看这里’这句话……”另一名编剧还没说完,就被汪远抢了白:“这句不能用,《爱情公寓3》第一集就用过了!”
  汪远的记性很好,比如回忆过往能精确到月份甚至日期,比如讨论台词能具体到集数。汪远说,那是因为每句台词都是他的“孩子”——他生产出它,与编剧团队不断优化它,看着它在市场上红火或遭冷遇,“也有台词在后期被剪了”。
  这几年《爱情公寓》的编剧模式不断调整,从最初试拍阶段的汪远独写,发展到如今的6人团队。创作过程通常是汪远和韦正先商量着写出故事梗概,接着汪远创作分集剧本,编剧团队合力加笑点后让导演组提意见,而后再修改。团队合作使得讨论、毙稿成了家常便饭,外加考虑笑点的“新鲜度”,汪远说,“炮制”一集“翻来覆去至少改要10来遍”。在这里,人多力量大不假,慢工出细活更真,“当年我3天写两集,现在7天都未必能写出一集”。
  因为创作,汪远调侃自己“早离开了东八区”:13点起床,到公司处理业务,18点吃第一顿饭,20点回家陪太太,23点太太睡下后他开始写剧本,凌晨4点吃第二顿饭,一直写到太太起床了和她聊会儿天,8点她上班后他去睡觉。
  "半夜12点到上午6点真是最佳工作时间,这时‘东八区’的人们基本都睡了,没有电话、没有短信、没有网络轰炸。

附: 2009 《新周刊》 年度最佳电视剧(提名)
      2011 优酷影视指数盛典最给力情侣奖陈赫娄艺潇(获奖)
      2012 亚洲偶像盛典最受欢迎剧集大奖 (获奖)
      2012 优酷最具期待电视剧之一 (提名)
      2012 国剧盛典年度网络最受欢迎电视剧 (获奖)
      2013百度沸点 年度最佳华语剧集(获奖)
      2013 上海白玉兰奖最佳电视剧 (提名)
      2014 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剧 (提名)

0 0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