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影评

来源:互联网 发布:惜缘三角梅园艺淘宝店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8 09:52
本文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783231bc0100ui4j.html
《末代皇帝》算是奥斯卡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该片获得了1988年第60届奥斯卡的九项大奖,分别为: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服装、最佳作曲、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摄影和最佳美工。
 
电影简介
 
导演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BernardoBertolucci
编剧   马克·派普罗   Mark Peploe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Bernardo Bertolucci 
主演   尊龙   John Lone  ....Pu Yi (Adult)  
陈冲   Joan Chen   ....WanJung
彼德·奥图   Peter O'Toole  ....Reginald Johnston (R.J.)
影片类型  历史   传记   /  剧情
概述  本片讲述了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的跌宕起伏的经历。故事从1950年冬天开始讲述起:清王朝废帝溥仪,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在他很不适应的囚徒生活中他回忆了更多关于前半生的生活。小溥仪被紫禁城里的大臣太妃们管束一切,不能见自己的爸爸妈妈,不能离开紫禁城。只有“阿嬷”陪着他,可是最后“阿嬷”也被送走了。溥仪有着极大的物质生活上的满足,但是他的内心却是无比空虚。没有人关心他,陪他。庄士敦先生的到来,带给他全新的思想,逐渐使他从迷茫中走出来。他激情澎湃的想要改革做个好皇帝。然而这只能是空想,当他再次被关在大门里禁止去看他死去的妈妈时,他的愤怒无以复加,然而却没有办法改变什么,他依然是一个傀儡。他只能在紫禁城里默数自己的世界,然而之后他却连这样的机会也没有了,被迫离开自己生活了十几年的地方,开始了居无定所的生活。溥仪在庄土敦陪同下,带着婉蓉和文绣第一次进入了宫外的世界。在日本人的庇护下,溥仪到了天津。不久后,文绣耻于她的地位,毅然出走了。日本人加紧了对溥仪的控制,一个名叫东宝的女特务被派驻在婉容身边,庄土敦也不得不于1931年离开了溥仪。1934年,日本侵吞了东北三省后,便要求溥仪出任所谓"满洲国"的皇帝。一心想复辟的溥仪不顾婉容,陈宝琛等人的劝戒,以"中国背弃了我"为理由自愿去长春登上了"满洲国皇帝"的宝座。婉嫆自甘堕落,吸上了鸦片,和溥仪的距离越来越远,当她和司机的奸情败露,私生的孩子被烧死后,她精神失常,被日本人送走了。溥仪在日本人甘粕和吉冈的监护下,尝够了当儿皇帝的屈辱滋味。直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满洲国"解体,溥仪出逃未遂,在长春机场上被苏军俘获,才结束了他的丑恶的"前半生"。
在溥仪交代他的罪恶历史时,镜头不时回到监狱的牢房。在整整10年的关押期间,溥仪已从一个连衣服都不会穿的"皇上"锻炼成一个能自理生活并从事一些轻微劳动的平民。1959年,溥仪被特赦了。
溥仪获释后在北京植物园任职。8年后的某一天,"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已经开始,生活中的一切秩序,甚至连红绿灯的含义也都被颠倒了过来,溥仪在骑自行车回家的路上忽然遇到了一队被红卫兵押着游街的"牛鬼蛇神"。溥仪无比惊讶地发现,在那头戴高帽、脖上挂着名牌的一群人中,居然有当年战犯管理所的所长。溥仪急忙上前告诉红卫兵说,"同志,你们一定弄错了,我认识这个人,他是好人。"红卫兵回答说:"他是皇帝的走狗,修正主义分子,死不改侮的右派。”被搅糊涂了的溥仪独行来到故宫博物院。这里已没有游人。他独自登上太和殿,告诉在那里守卫皇帝座位的儿童红卫兵说,"我是中国的皇帝"。为了证明这一点,他从宝座的座垫下掏出了50年前从陈宝琛那里取来的蝈蝈笼子。在红红的夕照下,一只蝈蝈从笼子里爬了出来。溥仪坐在龙椅上,笑容天真纯洁,回归到生命的最初。
关于我的一点看法
对于溥仪,我想我只能用张爱玲的一段话来表达我的感悟:“他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他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
溥仪的老师,陪伴他多年的长者,庄士敦这样说:“皇帝自从登基那天就成为了自己领地里的囚徒,在退位后仍是。但是现在他长大了,他会问为什么他是所有中国人中唯一的一个不能踏出自己家大门的人。我想皇上是地球上最孤独的男孩了。”
无奈,尴尬,落寞,凄惨,悲凉,讽刺,可怜的难以称其为壮志难酬的理想,简单的逃离梦想却在出了囚笼又进监狱中破灭。我能体会到的所有悲剧性的字眼几乎一涌而出,一个人生的传记却如一只被囚禁的孤鸟一样,而且是如此大的喜剧,闹剧,黑色幽默剧,悲剧在那个激荡碰撞的年代构制的精雕细琢的巨大樊笼末代皇帝这只囚鸟承受的过程就是这个故事最大的看点,如果说同情弱者是人类的天性,当人类认为一个竞争对象失去了抗衡的能力,并逐渐失去了被批判,被轻视的价值,于是我们会同情病人,弱者,贫苦人。把溥仪看成病人,弱者,贫苦人并不带有轻慢的鄙视而是一种喟叹。喟叹中体味这一部如戏般矛盾的人生,称之为传奇未尝不可。
影片开始不久小溥仪被垂死的慈禧招入紫禁城宫中,阴暗的殿中,泥塑的罗汉和泥塑般的臣子,嫔妃,嬷嬷,太监,正中央是濒死的慈禧,丑陋的褶皱,阴阳怪气的声音,妖魅的形象,让我感觉溥仪来的这地方从一开始便是恐怖的。小溥仪就在这个环境下被授予万年(TenThousandYear)皇帝,旋即慈禧口含黑珍珠结束了淫乱的一生。真龙之身在体载沣也要下跪(夫对子屈膝也只有在中国可见吧),可这时的溥仪只有一句话"我们什么时候回家……"。
逐渐,他接受了自己已是至高无上的皇帝的事实,他被告知能任意做一切事情,但是年幼的溥仪在浴盆中欣喜异常,他欢呼着"Iam the son ofheaven"。但他得到的伊始也就离失去一切不远了。他的奶妈给他睡前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棵大树和一阵风,树倒了,猴子就都散了。看到这想导演还真是有手段,这不就是中国“树倒猢狲散”的道理吗,大树将倾,倒下的猴子们即使是猴王也是顾不得的,封建王朝即将覆灭,皇帝的处境不言而喻。喊着自己是天之子的他不知道其实自己真正的只做了短短3年的皇帝。
 
至此他开始了逐渐丢失的人生,成年后的他被迫与感情至深的奶妈分离甚至都没有道别的机会,谁说他可以为所欲为他知道连自己的奶妈他都无法留住,他哭着说"她不是我的奶妈,是我的蝴蝶"。接下来他又被告知自己并不是唯一的天子,在紫禁城外已经经历了风风火火的革命,有更大的窃国大盗与他分享了这至高无上的称号,他开始恐慌让手下的太监喝掉墨水,以证明自己的权力威力,可除了这样他还有什么权力呢?他被自欺欺人的告知"在紫禁城里你永远是皇帝,但在外面不是,外面是个民国,还有个总统"。
在与他的外国教师庄士敦的对话中,庄说道"为什么措词重要。如果你不能说出你的本意,皇上,那你就不会说话算数了。一个绅士应该永远说话算数"。而溥仪的回答是"朕不是绅士,朕被禁止说心里话,他们常告诉朕该说些什么"。听到这里真是无尽的悲凉与同情。
年后的溥仪图强改革整顿宫廷却被贼臣愚弄欺骗,直到后来被军队逼迫退位正式离开紫禁城,迎接他的是士兵们的欢呼和炫耀功德旗帜。他带着墨镜默默走出宫门。我看不出他的失望与痛苦,感觉溥仪一生的感情都是隐忍的,我会替他失落,我无法不同情他!皇宫外面并不是他想私奔出去的欧洲,到了满洲日本人的领地他更加失去了权利,他被迫作秀,又被儿戏般撤掉帝号,他先后失去了两个妃子,文绣是主动提出离婚,婉容想生一个孩子保住溥仪摇摇欲坠的皇位加之婚姻生活的苦闷,她偷偷怀了侍卫的孩子,可孩子一生下来就被毒死,并被日本人强行带离了溥仪。
以上的一切都是这只囚鸟求不得的苦痛,于是他不断地想逃,他养了小白鼠把它放到锦囊里,养了蟋蟀把它放到木盒里,他孤独,这些小动物正是他自己!影片中曾多次出现了颇有意味的一句话"openthedoor"!一句是小时候他想看看紫禁城以外的世界却被侍卫拦住,他捧着白鼠向逐渐关闭的大门跑去,门关上的前一刻我以为他会把手中的白鼠放出去替他看看外面的世界,但他却愤怒的将小白鼠摔死在门上,以此来宣泄他对这囚笼的控诉!第二次是文绣离他而去他追出门在冬日的雪地里说出,那时的"openthe door"已是软弱无力了。耳边想起影片的配乐《where is thearm》,乐声委婉泣诉。
悲伤的话说了那么多电影结尾依然精彩意味深长。年迈的溥仪走入了太和殿,傍晚的柔光镀在金銮殿上,溥仪的脑海中浮现的应该是从前的温暖的回忆吧,他蹒跚的想跨过围栏在龙椅上坐上一坐,这时他被一个小红领巾阻止住。多巧妙地设计,在影片的结尾,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皇帝与新社会戴红领巾的儿童相遇,是一个象征的死亡与另一个象征的希望吗?慈祥的溥仪从龙床后拿出了那个装蟋蟀的木盒,红领巾打开木盒发现蟋蟀还在,但转眼间溥仪已经不见了。这里显而易见是个象征性的手法,蟋蟀被放出来而溥仪已经被新的时代所埋葬了。
那个蝈蝈,象征着一个孩子最初的童真。藏在那张龙椅上,也藏起了他所有的想往。
无论是小时候的他还是长大后的他,其实都一样。他的家只有紫禁城那么大,他的世界只有那么大。
本片的编剧以一个外国人的视角诠释了溥仪悲惨又无奈的一生。影片在165分钟内不断闪回叙述了他61年的人生,其实更多是叙述了中国那61年动荡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下的所有人。西方人眼中的中国似乎显得更清晰些。要说艺术原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末代皇帝》是一典范。 

影片主要参考庄士敦的《紫禁城的黄昏》和溥仪的《我的前半生》,在资料、工作人员上都是中西结合,最后是以贝托鲁奇带着对溥仪的个人同情和对中华文化的兴趣而拍成了此片,在商业、艺术、观众群上达到了一定的成就,同时又满足的导演的个人心理,可为近乎完美了。 

  此片各方面都可感到导演的独巨匠心。片头的设计使人急于想了解我国宫廷的神秘和悠久的帝王文化,让观众的观看欲望立刻而起。影片一开始的时间点用的十分妙。1950年,绥汾河火车站,是苏联收容所向中国政府交接伪满战俘的时刻,也正是溥仪本人前后半生的转折点,这使之后整个影片完整、紧凑、有序而又不乱,影片不紧没有一个多余镜头,相反每一个镜头之间的组接几乎都有很深的寓意,多个隐喻蒙太奇的使用让观众的内心始终随着影片波动起伏。此简单举三处,便可称经典——
镜头一:一个天真无暇的孩子已被送进一片千疮百孔的禁宫中,在目睹慈嬉驾崩全过程后全然不知此时残酷的现实,依然天真地走到已是摄政王的阿玛前,问他是否可以回家了,阿玛无任何言语,却是向他深深一拜,瞬时间,一切不言而喻。孩子的地位立刻变得何等的尊贵,何等的独特,何等的不逢时代!一个政治牺牲品就这样诞生在即将崩塌的王朝中。由此便可想象,孩子将来的成长过程是多么扭曲。 
镜头二:这是影片前后出现的那只蝈蝈 
 1909年,宣统皇帝的登极大典上,3岁的小皇帝早已被这气势庞大却显得极为冷清的破典礼闹得心烦不已,惟独师傅陈宝深腋下的那只蝈蝈吸引了他,片中所表达的这是他们第一次“相见”,此后,随着时代不断变化,它永远地“隐居”深宫不再出现。直到半个世纪后,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公民的溥仪买了门票重逢了已是旅游景点的紫禁城,年过花甲的他在欲走进太和殿宝座时被看守人的孩子拦住,几句简单而赋有哲理的交流后,溥仪向孩子交取他的“证明”,拿着那个积满灰尘的小笼子,孩子很纳闷,转身欲问个明白,而溥仪却已消失了……此时,一只变了色的蝈蝈爬上孩子的红领巾。这是它的第二次出现。一只在宝座下存活了半个世纪的蝈蝈——一个活生生的历史见证者。如此深层的隐喻,或许在贝托鲁奇的眼中,皇帝终究是应该被承认的,罪过不是他生来就有的。当时的历史背景:1967年,中国文革最疯狂最动荡的那年,百姓的极度信仰依旧存在,只不过不是皇帝,而是另一个伟人。当时的溥仪已在弥留之迹。所以影片中所表达的一切不言而喻:红色风暴的社会,连交通也变成了绿灯停红灯行,改造溥仪的共产党人同样被共产党人“改造”着,一切都逃不过历史的变迁。此时的故宫已无游人再入,所以在片中当老年溥仪踏入宫门的那一刻起,观众或许就可以把他看作是一个魂了,魂归故里…… 
 大清朝的历史在溥仪的身上画下了句点,处于乱世的背景下,一个小毛孩挑起了国家重任,一直在孤独与救世中徘徊,一心想要重振大清王朝,最终却弄个一败涂地。其实历史题材的电影是最难拍的,因为往往会被人来回推敲其真实性,而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在这部电影中所要表现的不单单只是一个末代皇帝的历史,而是一个无奈于命运安排的人。历史道不清,说不完,溥仪是一个朝代的终结,也是一个时代的开始。通过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身为末代皇帝的悲哀与苍凉,皇帝是世上最孤独的人,更可况是溥仪呢。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