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非特的成长经历

来源:互联网 发布:如何制作ppt网络课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7 23:04
 巴菲特是金融史上最伟大的人,至少我是这样认为。

 

  他是唯一一位靠股市成为亿万富翁的美国人,也是世界排名第二的超级大富豪。我们要讲金融奇才,肯定要从他讲起。

 

  巴非特的父亲是一个股票经纪人,巴非特从小就有机会在父亲的办公室里玩。

 

  巴非特8岁的时候曾劝14岁的姐姐买一家名叫"城市服务公司"的每股38元的的股票。不久股票下跌到27元,姐姐担心自己的全部积蓄化为乌有,每天责怪巴非特不该让她上当。后来股票回升到40元,巴非特赶紧卖掉姐姐的股票,付掉1美圆手续费后,他自己赚了5美圆。但是这家公司的股票紧接着已涨到200美圆一股。从这件事,巴非特得出两个教训:

 

  1、投资什么不能都听别人指挥;

 

  2、为客户投资可以,但不应该在投资的当时向客户每事必报。

 

  后来,巴非特读了格莱姆写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深受启发,于是决定拜他为师。

 

  格莱姆的投资方法以企业本身的价值为基准,只要股价低于企业的真正价值就行了。格氏认为市场迟早会认识到企业真正的价值而抬高股价。

 

  巴非特跟着格莱姆学习了三年,毕业后又跟着他干了两年。巴非特25岁那年,格莱姆退休,他只好回到家里,那时他个人资产14万美圆。

 

  回家后他组织亲友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但他对他的亲友说:就象外科医生在动手术时不能和病人谈话一样,他不想多费口舌解释,他与他的投资者约定,在投资者收回资本及相当于6%的年利后,其余的利润,投资者得四分之三,巴非特得四分之一。从1956年到1969年的13年里,巴非特使投资年收益率达到30%。

 

  巴非特投资的灵感来自阅读大量的公司年度财务报告,金融新闻和专业杂志。他根据企业所在行业的前景产品和企业经理人员使用资金的能力,对企业进行分析,判断企业的内在价值,然后估计企业将来可以赚多少钱,来确定企业股价应该为多少。

 

  股价过高时,他不投。1969年,美国股市过热,巴非特找不到适当的投资机会,于是决定卖掉累积了十三年的股票,把钱退还给投资者。一下子,他的亲友中有50个人成了百万富翁。

 

  1973年美国股市低落,巴非特又重新人场,基本上次次成功:

 

  1973年,他以1060万美圆买了9%的《华盛顿邮报》的股票,到1989年,这些股票已价值48600万美圆。

 

  1974年,他以4500万元买下了一家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到1989年,这些股票已价值14亿美圆。

 

  1983年,他以6000万元买下了价值8500万元的一家家具公司。

 

  1986年,他以5亿美圆购买了18。7%的美国广播公司的股票,到1986年底,这些股票已价值价值8亿美圆。

 

  1989年,他以10亿美圆购下可口可乐公司6。3%的股票,到这年年底,这些股票已价值18亿美圆。

 

  巴非特认为大多数企业是不值得投资的,股价一般都太贵,但少数优秀的企业股票偶尔也会很便宜。巴非特把企业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一般商品型企业,一种是特殊商品型企业。一般商品指消费者总是能买得到的商品,如马铃薯,铁矿石,咖啡之类,如果商品的价格提高,更多的商品就会生产出来,商品一多,价格就下跌,商品的高价格会无限止地吸引竞争者制造商品,只道无利可图为止。特殊商品指独此一家生产这种产品,他人没有能力竞争。一个大城市的日报(报纸作为一种商品)是最好的例子。巴非特喜欢的就是这类特殊商品的企业。

 

  巴非特认为一个优秀的投资对象,必须有如下七个特征:

 

  1、企业有特殊商品性质,产品成本上涨后能提高售价而不至于失去客户

 

  2、企业经理人员对本行的热爱几乎到了狂热的程度。

 

  3、企业的业务不宜过于复杂,太难管理,以至于限制了管理人员选择的范围。

 

  4、利润不应是帐面数字,应是现金利润。

 

  5、企业的投资收益率高。

 

  6、企业股价低,债务低。

 

  7、决不卷入有毛病的企业。优良的企业也有便宜的时候,那时你投资下去要比购买有问题的企业再加整顿容易的多。
“股神”旗下公司去年利润涨三倍巴菲特雄风再起

 

  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称,他的投资公司博克希哈撒韦在去年的跌市中宏图大展,全年利润增长了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