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北京

来源:互联网 发布:淘宝网集市商家热线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8 06:39

 

四年前,我毕业之前,我的老师对我说,毕业后你会发现,在北京,有时候,生存也是一种压力。

事实上,在最开始时,我似乎并没有感受到这种压力。房子是我找一个有经验的同乡帮忙租的,看着她就每一件家具、家电和房东太太软磨硬泡,讨价还价,终于把房租敲定在每月1500元(霍营城铁旁的一个小两居),却在最后时刻转身而出,甩开中介之后,再回来和房东把合约签了。我动心了,这女人太强了,于是我和她说,“我们一起合租吧!”也许是发现很难再租到这么便宜的房子,她同意了。再后来她嫁给了我!

工作上,刚入职时,确实有一些压力,因为太多东西不懂,但更多的是编程的乐趣,看着一行行的代码,按照我的指令有序的执行,最后竟能把好看的电视节目直接呈现在眼前,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压力一点点袭来。某天夜里,我躺在硬木板床上,一遍又一遍的计算着,我上月剩余的钱加上刚拿到手的工资,再减去马上要付的三个月房租,得到一个还能勉强度日的答案后,欣然入睡。谁知道第二天一上班,我就得知需要我在两天后出差。我赶紧加上出差预计的花销,再次计算我这个月的收支情况,可是不管我怎么算,钱还是不够用。这一刹那,我有点慌了,我意识到,可能接下来的大半个月,我将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幸亏我的师傅及时看出了我的异常,他提醒我,出差是可以预先和公司借差旅费的。还好公司有这样的制度啊,但是这件事也提醒了我,不对自己的经济收入好好管理,真有可能落到无钱买米的境地。

同事们吃饭,总是拉帮结伙的。当时,我们就纠集了一个团伙一起吃午饭,而且大家的外号也特有意思,有叫“玉米”的,有叫“黄瓜”的,甚至还有叫“牛肉”的。有人说,就我们这些人就可以凑成一桌菜了。在北京,人们日常谈论的话题,永远脱离不了高昂的房价。而我们这一伙人午餐的话题往往就是一方面对0607年买房的人羡慕嫉妒恨,一方面交流着看房、买房的消息。而我当时没有任何积蓄,也插不上嘴,只能一方面暗暗愤恨爹娘为什么不把我早生几年,另一方面暗暗比较我的工资收入和周边的房价水平。于是我第一次甚至有了绝望的感觉。

春去秋来,四年的时光匆匆过去,当年一起吃饭的饭友们现在大都已经买房,结婚,生子,正奔向人生的下一个理想目标吧!当年的“玉米”、“黄瓜”已经先后离开了公司,“牛肉”倒是还在,只是新来的员工应该都不知道她这个外号了吧!玉米曾对我说,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我明白,但是还是难过,四年的并肩战斗,已经不仅仅是友情,而更像一种亲情。我想也是为什么在数码视讯的词典里从没有“好马不吃回头草”一说的原因吧!数码视讯是个大家,而家之所以为家,是因为有家人在。或许,忍受伙伴离开的痛苦,也是活在北京所必须承受的吧!

在北京生活,压力确实大。但是我们不要在压力面前默默忍受,得过且过,或者怨天尤人,满腹牢骚,因为这些对你的生活没有任何帮助,而是要直面生存的压力,努力奋斗,让自己在北京生活得更好!

最后以某人的话结尾吧!某人曾说,咱们有爹可以拼吗?没有;咱们还有别的一技之长吗?也没有;那么咱们只有一条路可走了,把眼前的工作做好,让咱们的产品卖出去,咱们就能在北京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