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2战

来源:互联网 发布:每日财运测试网络中国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8 11:16

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年-1945年),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破壞性最大的全球性戰爭。

戰爭進展到最高潮時,全球有61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有19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戰爭。交戰雙方是以美國、蘇聯、中華民國、英國、法國等國組成的反法西斯同盟與以德國,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國家組成的軸心國集團。戰火遍及歐洲、亞洲、美洲、非洲及大洋洲五大洲;交戰雙方同時也在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北冰洋四大洋展開戰鬥。

儘管在1939年9月前,中國的抗日戰爭,埃塞俄比亞的抗意戰爭等反法西斯的抵抗已經開始,但一般認為戰爭從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開始,到1945年9月2日日本向同盟國投降而告結束。而這場戰爭總計造成了6千2百多萬人的死亡,佔了當時世界人口的32%左右。

Image:WW2 TitlePicture For Wikipedia Article.jpg

目录

[隐藏]
  • 1 戰爭的起源
    • 1.1 第三帝國的崛起
    • 1.2 意大利的法西斯勢力登場
    • 1.3 日本的軍國主義化
    • 1.4 戰前的蘇聯
    • 1.5 英法綏靖政策的失敗
    • 1.6 美國立場的改變
    • 1.7 中國戰前之情況
  • 2 歐洲戰場
    • 2.1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 2.2 戰爭初期的蘇聯和東方戰線
    • 2.3 斯堪的納維亞戰役
    • 2.4 西線戰事的爆發
    • 2.5 巴爾幹半島
    • 2.6 東線德蘇戰場
    • 2.7 大西洋交通運輸線爭奪戰
    • 2.8 西線的戰略轟炸
    • 2.9 北非戰場
    • 2.10 盟軍進攻義大利
    • 2.11 盟軍的大陸反攻
    • 2.12 歐洲戰事的結束
  • 3 遠東及太平洋戰場
    • 3.1 中國戰事之爆發
    • 3.2 太平洋戰爭爆發
    • 3.3 战争结束
  • 4 戰後
  • 5 後續影響
  • 6 參考文獻
  • 7 相關內容
[编辑]

戰爭的起源

第二次世界大戰分為歐洲和亞洲兩大戰爭策源地。在歐洲,戰爭的原因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年-1918年),一戰的結果與納粹主義在德國的興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由於德國的納粹主義的興起,德國成為了二戰的主要策源地。在遠東,日本的軍國主義化,使得日本走向了侵略擴張之路,以求達到擴大大和民族生存空間的目的。

[编辑]

第三帝國的崛起

德國是一個位於歐洲中部的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中期,普魯士王國發起了統一德意志的戰爭,1871年,普魯士統一了整個德意志,建立了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國的工業化發展速度超過了同期的主要工業化國家,成為世界最主要的工業國之一。20世紀初期,德國對以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為主建立的世界秩序感到越來越不滿,希望能夠得到更多的殖民地。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了同盟國集團,而英國、法國和東歐的俄國則組成了協約國集團,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Image:Adolf Hitler Bigger.jpg
阿道夫·希特勒,德意志第三帝國的元首,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要發動者

在一戰中,同盟國集團被協約國集團擊敗。1918年11月,戰爭結束後,德國皇帝威廉二世(Kaiser Wilhelm II)退位,1919年6月28日,德國簽署《凡爾賽條約》,承認戰敗。1919年7月31日,國民議會在德國南部小城魏瑪(Weimar)的德意志民族劇院通過了一部憲法,宣告一個新的共和國——魏瑪共和國成立。由於法國曾在1870年的普法戰爭中受到普魯士的重創,因此一戰結束後,法國希望能夠對德國在經濟上進行報復,並最終削弱這個強大的鄰國。《凡爾賽條約》將發動戰爭的責任全部推給了德國,從而對德國實行條件極為嚴厲的經濟與軍事制裁,德國失去了13%的國土和12%的人口,德國被解除武裝,德國的陸軍被控制在10萬人以下,不准擁有空軍。德國雖然在一戰中最後戰敗,但德國的元氣並未受到過多的傷害,工業體系依然保存完整,而且德國本土並未受到戰火的波及,《凡爾賽條約》過多的只考慮戰勝國的利益分配,完全沒有考慮戰敗國自身的利益,加上條約的空前苛刻性和掠奪本質,使得德國國民對強加給他們的《凡爾賽條約》有極強的牴觸和反感情緒,引發了德國普通民眾強烈的民族復仇主義情緒。驕傲的日爾曼民族為了擺脫《凡爾賽條約》的桎梏,各派政治勢力、各種政治思想在德國你爭我奪,顯得尤為激烈,這為德國成為一次新的大戰策源地創造了條件。

在經歷了短暫的平穩期後,外不能排除外侮,內不能解決內患的魏瑪共和國在1929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中遭到重創,這個脆弱的共和國面臨著嚴重的經濟問題,瀕臨破產的邊緣,德國人民生活非常艱難,這為德國極端右翼勢力的興起提供了良機。由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所領導的德國國家社會工人黨(簡稱納粹黨,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NSDAP)就是其中之一,他宣稱德國的困境之根源來自於戰後強加給德國的嚴厲條款、懦弱的魏瑪共和國以及被指稱握有國家經濟命脈的猶太人。他的理論受到越來越多德國人的支持,到1933年時納粹黨已經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黨一躍成為國會內第一大黨。1933年1月30日,魏瑪共和國年邁的總統興登堡元帥(Paul von Hindenburg)正式任命希特勒為共和國總理(Reichskanzler)。與此同時,希特勒政府通過行使憲法賦予總統在緊急情況下的特殊權力來執行公務,這些權力令希特勒可越過聯邦議會(Reichstag)進行實際獨裁統治。此時,魏瑪共和國走到了其政治生命的終點,取而代之的是德意志第三帝國。為了擺脫英法等國對德國的束縛,希特勒在上台之初就因擴軍備戰計劃受到限制而於1933年10月宣佈退出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1934年8月2日興登堡去世後,希特勒又依據憲法繼任了總統,成為了第三帝國唯一的真正擁有實權的領袖,在德語中稱為「元首」(Fuhrer)。

希特勒並不是只會在街頭叫囂喊空話的政客, 他上台後迅速重建了德國的秩序, 加上他具備遠見, 讓社會底層的勞動階級也能享有過去所沒有的福利, 因而德國人對希特勒的支持率大幅提升。英法等列強見到已經無法藉由凡爾賽合約壓搾德國,立刻轉變態度與德國合作。此時的德國內部已經政局穩定,納粹黨人穩固了自己的政權後,開始將重心放到外交方面,並採取了多個冒險的行動。

Image:Second world war europe 1935-1939 map de.png
1935年至1939年的歐洲局勢,納粹德國在中歐迅速崛起,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在納粹運動的狂熱浪潮中加入第三帝國,捷克全境也在不久後被德國佔領,立陶宛的克萊佩達地區(德國叫默麥爾地區)並入德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在德國的保護下獨立;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部分被匈牙利和波蘭瓜分;法西斯意大利在歐洲局勢不穩的時候佔領了阿爾巴尼亞;西班牙則處於內戰狀態,內戰的結果以親法西斯的叛軍獲得勝利而告終

1935年3月16日,《凡爾賽條約》遭到破壞,希特勒宣佈德國軍隊將重整軍備,並實行兵役制,從而破壞了《凡爾賽條約》所規定的德國軍隊人數不得超過10萬的最高限額。但是這些行動僅僅遭到了英國和法國的正式抗議。兩國似乎更重視加強條約中有關經濟制裁方面的條款。很多人認為條約太過嚴厲,而希特勒只是做了條約原本就不該限制德國做的事。1936年3月7日,在第一次冒險中嘗到甜頭的希特勒又派兵進駐萊因蘭,而根據《凡爾賽條約》,萊因蘭應該是非軍事區。但是這次行動就像上次一樣,並沒有遭到英法的阻止。

另外,希特勒在其政治主張中強烈反對共產主義,1933年2月,納粹黨通過製造國會縱火案嫁禍給德國共產黨,並在德國境內取締共產黨。1936年11月25日,德國和日本簽訂了《反共產國際協定》,一年後,意大利加入該協定,該協定是在反對共產主義基礎上企圖建立一個政治軍事同盟,有史學家分析,德國的矛頭主要是指向共產主義的蘇聯,這是德意日軸心的初步形成。

之後德國就開始進行實際的領土擴張活動,第一個目標便是同文同種的奧地利。1930年代中期,納粹運動已經波及到了奧地利,在得到了盟友意大利保證不會介入後,德國就在1938年3月12日正式宣佈兼併奧地利,當德軍開進奧地利的時候,在「一個民族,一個帝國,一個元首」(Ein Volk, ein Reich, ein Fuhrer!)的口號下,奧地利人走上街頭,瘋狂地擁護「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帝國」軍隊的到來,奧地利終於成了第三帝國下轄的一個省。

在奧地利加入第三帝國後,希特勒的注意力轉到捷克斯洛伐克。他提出的領土要求是捷克斯洛伐克東北與德國接壤日爾曼人佔多數的蘇台德地區(Sudetenland)必須並入德國。在繁瑣的談判後,英國首相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與法國領導人達拉第(Edouard Daladier)對納粹德國採取了縱容姑息的綏靖政策,通過犧牲捷克斯洛伐克這樣的小國的利益來保持自己的最大利益。在慕尼黑會議上放棄蘇台德,而捷克代表甚至都沒有被邀請參加會議,只是在做出決定後他們才被告知。雖然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提出抗議,但在德國的武力脅迫與英法兩國拒絕出兵干預的情況下只能最終接受。慕尼黑會議也被史學家譏諷為「慕尼黑陰謀」(Munich scheme)。幾個月後的1939年3月,希特勒又破壞了原先的承諾,佔領了餘下的捷克領土。3月14日,剩餘的斯洛伐克部分領土宣佈獨立並獲德國、英國與法國的承認,其他部分領土被並入匈牙利、波蘭等國。

德國本身就是一個工業化的強國,一戰後,德國的經濟瀕於崩潰的邊緣,一個6600萬人口的大國,失業人數竟然高達1000萬,德國幾乎有一半人在飢餓和貧困線上掙扎。納粹黨上台後,將猶太人的資本悉數收歸國有,並加強和擴大了國家所有制,德國的經濟迅速恢復了活力,納粹黨還採取多種強有力的措施促進德國經濟的發展,1937年,德國的國民生產比1933年納粹黨上台時增長了102%,國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失業率則降低到1.2%,遠低於同時代的其他工業化國家。而且經過系列擴張行動後,世界前十的經濟強國捷克斯洛伐克受到德國的控制、富庶的中歐國家奧地利並入德國,使得德國的經濟能力達到了空前強大的地步,1930年代末,德國的經濟規模已遠超英法,越升至歐洲第二,世界第三(當時第一和第二的分別是美國和蘇聯)。由於蘇聯的工業體系是封閉性質的粗放型經濟,雖然數量上擁有一定優勢,但德國的經濟質量則遠比蘇聯好,國民生活水平也遠比蘇聯高,是當時歐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在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德國開始有步驟地實行國民經濟軍事化,大力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火工業,政府把原料、勞動力、資金和設備等都優先供應與軍事生產有關的部門,使德國在為打一場世界性戰爭提前做好了經濟軍事化的準備。總之,這時的德國,不但在軍事上、而且在政治上、經濟上和思想上都已經做好了打一次世界性戰爭的準備了。

[编辑]

意大利的法西斯勢力登場

Image:Benito Mussolini.jpg
本尼托·墨索里尼,意大利領袖,意大利法西斯主義的創立人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意大利的形勢和德國一樣嚴峻。中央政府無法控制地方,全國面臨無政府狀態,共產黨人與社會黨人控制著工會,很多人擔心布爾什維克式的共產革命將席捲意大利。

在幾個自由政府無法解決這些威脅後,國王維克多·愛麥虞埃三世(King Victor Emmanuel III)在1922年10月30日邀請右翼政客本尼托·墨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以及他所領導的法西斯黨組成政府。法西斯黨人上台後依然保留自己的非正規武裝,用以打擊無政府主義者、共產黨人和社會主義者。在幾年時間內,墨索里尼就鞏固了自己的獨裁地位,意大利也淪為一個警察國家。

1929年世界性的經濟蕭條嚴重衝擊了意大利,墨索里尼斷定殖民地擴張是減輕國內經濟壓力所必需的,進而走向了擴張的道路。1935年1月7日,墨索里尼與法國外長皮埃爾·賴伐爾(Pierre Laval)簽署了意法條約。10月3日,意大利軍團入侵獨立的非洲王國阿比西尼亞(現在的埃塞俄比亞),在經過一場長達7個月的戰役之後,阿比西尼亞被征服。1936年,意大利加入日本和德國簽署的《反共產國際協定》,由此,德意日三國軸心初步形成。同年,意大利和德國一同支持西班牙佛朗哥政權發動叛亂,西班牙內戰爆發,1939年西班牙共和國政府被顛覆。在眼見德國把歐洲局勢推向戰爭邊緣的時候,墨索里尼趁火打劫,於1939年4月7日,佔領阿爾巴尼亞。

在遭到國際聯盟譴責侵略阿比西尼亞後,1937年意大利也退出了國際聯盟。意大利與同樣退出國聯的納粹德國在1939年5月締結了《鋼鐵條約》,從而加強了羅馬—柏林軸心。1940年9月27日,德國和意大利又接受了日本加入軸心國,簽署《三國公約》,羅馬—柏林—東京軸心就此正式形成。

[编辑]

日本的軍國主義化

在太平洋地區,戰爭的硝煙從1930年代早期就開始瀰漫。日本擴大了其在朝鮮半島的勢力範圍,逐漸向中國擴張。日本鼎承其大陸政策,圖謀征服中國。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在中國的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並迅速佔領中國的東北三省,強行成立由關東軍控制的偽滿洲國。

日本對華的侵略是否可以被看作是為其稱霸世界的企圖所邁出的第一步尚存爭議。有學者認為,事實上,日本的侵略主要是受到19世紀西方殖民主義的影響,希望能夠保障其在華的利益,特別是掠奪中國的自然資源。如果從19世紀歐洲強權的觀點來看,日本的行為無可挑剔。因為在那個時期,西方列強對海外殖民地的佔領和掠奪以及對殖民地居民的殺戮比起日本來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到1930年代,世界已經廣泛接受了威爾遜的自決原則,這意味著以殖民主義的方式粗暴地掠奪他國的領土或資源的行為已經無法為國際社會所容忍。此外,日本在朝鮮和中國東北的残忍暴行也遭至国际社会普遍谴责。然而,另一些學者認為,雖然日本法西斯勢力在1931年的時候並沒有上升到左右日本政局的地位,可是日本早已經在制定征服世界的計劃。1927年,田中義一擔任日本首相不久,就主持召開了一個研究積極侵華政策的內閣會議———「東方會議」。會後田中向天皇遞交了一份極為機密的「田中奏折」已經表明了日本稱霸世界的步驟:滿蒙-中國-東亞-亞洲-最後稱霸世界。雖然這份奏折仍然存在爭議,可是根據日後日本發動戰爭的節奏來看,與奏折內容吻合。

日本在中國東北扶植滿洲國政權的行動遭到國際聯盟譴責,導致日本最終退出了國際聯盟。在日本,法西斯主義勢力開始抬頭,具有濃厚法西斯色彩的秘密社團發動了數次暗殺行動。經濟的大蕭條導致民選政府逐漸喪失了政府的控制權,軍人開始執政,「軍部」作為日本軍事力量的司令部被賦予比以前更多的權力,法西斯主義在軍隊中蔓延,很多時候軍隊可以為自身的利益而不是國家利益採取行動。同時隨著民族主義與反西方情緒的上升,日本在中國的行為被人種理論合理化了。很多日本人開始相信,中華文明的精華傳承在日本,而不是中國。在1936年二二六兵變之後,另外一部分法西斯分子控制了軍部,使得軍部代替日本內閣成為日本的最高權力機關。此時日本已經進入法西斯主義的時代。

1939年日本軍隊試圖從滿洲進攻蘇聯,但很快就被蘇聯和外蒙古的聯軍擊潰,這阻止了日本的向北擴張政策,也保證了蘇聯與日本之間脆弱的和平,直到二戰末期。同時,在這次試探蘇聯的失敗的戰役之後,日本內部「北進」和「南進」的爭端中,「南進」派的力量得到了加強,因此日本從此以後較為堅定的走上了進攻中國征服太平洋的道路。

日本在1930年代的政策對於其最終的失敗有著決定性的影響。當時日本的政策是建立在這樣一種假設之上,即日本在沒有獲得穩定的自然資源供應之前無法與歐洲強權對抗,但為了取得所需要的自然資源他們又必需挑起一場他自知無法獲勝的戰爭。此外在侵華時期的殘忍行徑、在中國建立傀儡政權的作法與日本的最終目標一脈相承,日本在戰爭中堅持這種不得人心的作法。而日本國內的許多政治精英當時就已經意識到這種自取滅亡的作法將會為日本帶來災難,但都沒有試圖制止,因為提出異議的人士紛紛遭到生命威脅。

[编辑]

戰前的蘇聯

Image:Stalin1.jpg
約瑟夫·維薩裡奧諾維奇·斯大林,蘇聯最高統帥,反法西斯三巨頭之一

1917年,弗拉基米爾·伊裡奇·列寧(<noinclude>)領導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циал-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кая Рабочая Партия(большевик),蘇共的前身)贏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後,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可是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在俄國並不穩固,不久就開始了長達數年的內戰,英法等協約國也開始對蘇俄進行大規模的武裝干涉,但不久後,俄國境內的叛軍和外國干涉軍全面失敗。雖如此,蘇俄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對德戰敗),喪失了大量沙俄曾經佔領的領土(有些是蘇俄主動放棄)。加上內戰以及外國勢力的干涉,蘇維埃政權成立初期的蘇聯顯得極度虛弱。1922年,蘇聯成立,英法美等西方國家依然對其採取敵對態度。1925年,列寧去世後,約瑟夫·維薩裡奧諾維奇·斯大林(<noinclude>)掌握了蘇聯最高領導權,並通過殘酷鎮壓異己來穩固自己的權利。但同時蘇聯也逐漸成為世界主要的工業強國,1930年代末,蘇聯的工業產值已經超過了德國而達到了歐洲第一,但蘇聯的人民生活水平則遠不如西方國家。

當德國法西斯政權崛起之時,英法美等西方國家就一直採取措施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等國家的綏靖政策除了維護自己利益免遭軍事擴張勢頭正猛的德國損害以外,他們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將德國這股他們認為的禍水引向東方的另一個歐洲大國——蘇聯。在歐戰戰雲密佈的時候,斯大林對英法的妥協極端失望,他宣佈停止和英法等國的軍事聯盟談判,轉而和納粹德國修好,以實現自己的利益。同時,德國因為避免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也要尋求先穩住蘇聯。這時,蘇聯和德國開始互相接近。這時的德國和蘇聯,歐洲這兩個被認為是最強大的專制國家,雖然曾經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卻因政治現實令他們雙方拋棄了西方國家認為是無法逾越的意識形態的鴻溝,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該條約中包括了「秘密附屬議定書」(蘇聯一直否認該協定書的存在),劃分兩國在波蘭、波羅的海三國、芬蘭以及東歐其他國家的勢力範圍。這時,當時世界面積第三大的國家(當時面積最大國是大英帝國,面積第二大國是法國)、世界第二的工業國和德國媾和,讓英法獨自面對強悍的法西斯德國,只能吞嚥自己綏靖政策種下的苦果。

在遠東,沙俄曾和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為爭奪兩國在東北的權益而發生了日俄戰爭,俄國戰敗,喪失了在東北的部分權益,割讓南庫頁島,失去了苦心經營很久的太平洋唯一的不凍港——旅順港。蘇維埃政權成立之初,蘇俄在遠東的勢力收縮,成立遠東共和國,日本參與了對新生政權的武裝干涉,並佔領蘇俄遠東地區大片領土,但不久即被紅軍驅逐出境。自此,蘇聯和日本關係持續緊張。在和中國關係方面,列寧認為沙俄佔領的中國領土應當歸還中國,並許諾放棄沙俄奪取的一切中國領土和中國租界。但斯大林掌權後,蘇聯收回了這個承諾。1921年和1924年,唐努烏梁海和外蒙古脫離中國,蘇聯逐漸實際控制了這兩個地區。1929年,中蘇之間發生了中東路事件,導致中蘇關係惡化。1931年,日軍入侵中國東北,蘇聯保持中立。1937年中日之間正式開戰後,中國請求國際援助,蘇聯認為其遠東邊境受到日本威脅,《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之後蘇聯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並派遣航空兵參與中國對日作戰,蘇聯成為抗戰初期中國的主要援助國。1938年和1939年,蘇聯和日本之間由於日本控制的滿洲國邊境問題在中蘇邊境的張鼓峰及滿洲國和外蒙古邊境的諾門坎地區爆發小規模戰役,蘇軍全殲進犯日軍。為了避免兩面作戰,1941年,蘇聯在蘇德關係非常緊張的時候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該條約除了規定互不侵犯外,還互相承認了對方在外蒙古和滿洲的現實利益,蘇聯中止了大部分對華的援助。

[编辑]

英法綏靖政策的失敗

英國和法國是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也是納粹德國的死敵,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勝國的英法等國一手炮製了對德國極為嚴厲的《凡爾賽條約》,納粹黨也是通過煽動對該條約的仇視才上台的,故納粹剛上台就制定了針對英法兩國的報復措施。對此,英國和法國當局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安撫瘋狂的德國,對德國一系列的侵略擴張行為採取了對德國懷柔的綏靖政策。德國屢屢衝撞《凡爾賽條約》的束縛,英法都未採取任何有力措施加以懲罰。德軍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吞併奧地利,一步步的緊逼,英法非但沒有採取任何阻止的行為,更默許了德國的做法,西班牙內戰時的英法則嚴守中立政策,在意大利和德國支持的叛軍和蘇聯支持的政府軍之間採取騎牆的態度。到了德國要吞併捷克斯洛伐克的時候,英法則發展到了遂靖政策的最高潮——慕尼黑會議,在捷方未與會的情況下,強行將捷克的領土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如此明目張膽的姑息被史學家譏諷為「慕尼黑陰謀」,並企圖將此禍水引向東邊的蘇聯。英法這種犧牲他國利益而求得苟安的綏靖政策刺激了希特勒的胃口,德國不久就佔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在伴以訛詐、恫嚇等手段相繼在歐洲獲得了巨大利益後,德國開始入侵波蘭,挑起了世界大戰,從而宣告了英法綏靖政策的失敗。

二戰打響之後,人們逐漸看透了希特勒貪婪的本質,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也越來越不得人心,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在英國走到了盡頭,1939年9月3日,英國內閣進行了改組,有一個已下野的議員在家中砌花園的矮牆時,突然被請出來擔任海軍大臣,此人就是一直主張以強硬態度對待法西斯主義的溫斯頓·丘吉爾(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1940年,當納粹德國佔領了波蘭、丹麥和挪威,法國岌岌可危,直撲英吉利海峽的時候,首相張伯倫因綏靖政策徹底失敗而引咎辭職。1940年5月10日,65歲的丘吉爾在被英王任命為英國的戰時首相。

富蘭克林·羅斯福,美國最著名的戰時總統
放大
富蘭克林·羅斯福,美國最著名的戰時總統

英法對德國的姑息和妥協是德國法西斯勢力迅速發展的罪魁禍首,而其操縱的國際聯盟對國際事務脆弱的控制能力,也是1930年代世界大亂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有人認為,英法等國對避免戰爭的考慮而對其他黷武國家的容忍也應該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不管綏靖政策的原因是什麼,英法綏靖政策的後果卻是非常嚴重的,不但養虎為患,讓德國挑起了一次世界性的戰爭,而且在法國戰敗後,還將英國引向獨自面對法西斯德國的危險境地。

[编辑]

美國立場的改變

美國,一個高枕無憂的國家,經過約半個世紀的經營後,美國已經悄然成為當時世界第一的工業國,當世界太平時,他覺得歐洲和亞洲離自己太遠,當世界不太平,歐洲和亞洲的各大國為爭奪利益互成水火、大打出手時,他又慶幸自己躲在兩洋堡壘的後面。雖然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對法西斯國家德國和日本的擴張野心已經瞭如指掌,但是孤立主義和中立主義思想卻瀰漫著整個美國上空,美國人普遍對他國的戰爭不感興趣。所以羅斯福只能向反法西斯國家提供物資援助,但常常遭到嚴格執行中立政策的國會的阻撓。直到1941年3月,美國國會才在西歐戰事吃緊,全世界都有陷入戰火危險的時候通過《租借法案》,這個法案授權總統向他認為防務至關重要的國家提供軍火和戰爭物資,至此,美國已由中立國成為事實上的反法西斯國家。同年8月,羅斯福和英國首相邱吉爾在軍艦上舉行會談,並簽署旨在摧毀納粹政權的《大西洋憲章》。直到美國的太平洋軍港珍珠港受到日本的偷襲。

[编辑]

中國戰前之情況

1920年代的中國四分五裂,被各個當地的大軍閥控制,中央政府無法控制全國的大部分地區。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得以通過簽署不平等條約的形式來對中國施加影響,但是這樣做風險很大,因為一旦中國陷入完全的無政府狀態,任何協議都無法執行;而如果中國變強,則有可能廢除這些條約。

Image:Chiang kai-shek.jpg
蔣介石,中國戰區總司令

1926年起,以蔣介石為主要領袖的國民黨領導國民革命軍開始進行北伐。蔣介石成功地擊潰了華中、華南地區的軍閥,而且即將與北方的軍閥達成和解協議。由於過去有著親日背景的,控制著東北三省(滿洲)的軍閥張作霖一再拖延与日本签订能够给日本带来更多不平等收益的条约,并表現出將與蔣介石合作的跡象。于是,日本军方中的少壮派在1928年發動了一次暗殺事件被稱為「皇姑屯事件」,暗殺了張作霖,並且逼迫張作霖的兒子、繼承人張學良繼續同日本合作。然而張學良却因此更加偏向於同南方的蔣介石政府合作。在張學良完全控制住東北軍政局勢後,宣佈「易幟」,接受蔣介石的國民政府領導。失去對中國東北本地軍閥的控制後,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發動九一八事變,佔領了中國的東北三省,並在當地設立了一個傀儡政府“滿洲國”以便日本进行暂时的间接统治,還將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安插為滿洲國的皇帝。因為中國历届合法政府均不承認滿洲國的合法性,所以都稱之為「偽滿洲國」。

九一八事變後的整個三十年代,中國與日本陷入了僵局,蔣介石為了集中精力消滅對他的統治有危害的中國共產黨人,制定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蔣介石認為,只有全中國都團結在他自己的旗幟下,才能更加有效的對付外來的侵略。而此時,隨著民族主義情緒的影響和日本侵華腳步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對蔣介石的政策感到不滿。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在西安扣留了蔣介石,迫使其「停止內戰,聯共抗日」,蔣介石被迫同意。日本關東軍對此的反應是在未獲東京批准的情況下於1937年7月7日製造盧溝橋事件,以此挑起衝突,中日戰爭(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當時中國的抗日戰爭並未得到外國的多少支持,而更多則是道義上的支持,幾乎是在獨自面對日本強大的威脅。抗戰全面爆發後,國民政府請求外國援助,只得到蘇聯的積極回應,其他大國則保持沉默。英國為了不刺激日本,加入了對中國的封鎖,而美國則依然在孤立主義的政策上自我陶醉,美國對中國的支持也僅限於道義層面。後來國會雖然通過《租借法案》,可以向總統認為國防至關緊要的國家輸出軍火,但當時中國的海岸線被日本封鎖,此法案反而更有利於日本。蘇聯在抗戰初期是中國最大的援助方,但在蘇日和談後,蘇聯的援助停止。值得一提的是納粹德國的對華援助,1928年以後,德國軍事顧問以個人身份受聘於中國。在抗戰初期,德國在中日衝突中竭力保持中立,德國甚至對日本侵華政策一直持反對態度,並成為中國的重要軍火提供國。1938年,德國主張對日友好的新外長裡賓特洛甫上台,中德之間的曖昧關係方告終結。

[编辑]

歐洲戰場

[编辑]

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Image:Second world war europe 1939 map de.png
1939年10月份的歐洲,波蘭遭受兩面夾擊,遭到了覆亡的命運

1939年9月1日凌晨,波德戰爭爆發,德國軍隊利用夜幕的掩護,在2300多架飛機的支援下,對波蘭發動突然襲擊,波德戰爭和在遠東的中國抗日戰爭的打響,意味著一場世界性的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面爆發。當航空兵和裝甲部隊結合起來時,全世界第一次領教了「閃電戰」是怎麼回事。9月3日,英國和法國對德國宣戰,雖然英國和法國之前已經保證會確保波蘭的安全,但是波蘭的抗戰並沒有得到英法兩國任何有效的軍事支持,而是實行所謂的「靜坐戰」,企圖禍水東引(「東」指的是蘇聯)。波蘭軍隊奮力抵抗,但最終波蘭的軍隊還是被裝備精良的德軍擊潰。9月6日,波蘭政府逃離華沙。9月17日,華沙保衛戰開始,幾乎在同一天,蘇聯紅軍進入波蘭東部。9月27日,德軍佔領華沙,波蘭在復國20年後,又一次消失了。

雖然東線戰事形勢千變萬化,可是西線的法德邊界卻毫無動靜,英法等國違背了自己許下的「如果德國膽敢入侵波蘭,英法聯軍將直搗魯爾谷地」的諾言,雖然屯重兵於國門,卻躲在鋼筋水泥的工事後面,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唐·吉訶德式的小國抵抗著強大鄰國的侵略,取而代之的只是在外交上予以形式上的譴責而已。從1939年9月1日戰爭爆發開始,直到1940年5月10日,德國才和英法爆發正式衝突,這段和平的時期被德國人叫作「靜坐戰」(Sitzkrieg),西方則稱為「假戰」(Phoney War)。希特勒在佔領波蘭後,對西方的綏靖一語道破:「對於這種結局,波蘭人應該感謝他們的英法朋友」。

[编辑]

戰爭初期的蘇聯和東方戰線

歐洲大戰開始後,斯大林認為德國遲早要進攻蘇聯,就開始著手建立防範德國的「東方戰線」,這條戰線從波羅的海一直延伸到黑海,並企圖通過擴大蘇聯西部疆域加強防禦德國侵略。

1939年9月17日,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條款,蘇聯和德國一起合謀瓜分了波蘭;9月28日,蘇軍開進了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1940年8月初將這三國強行並入蘇聯。1939年11月30日蘇聯進攻芬蘭,爆發了蘇芬戰爭;1940年6月28日,蘇聯出兵進駐羅馬尼亞管轄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地區。

至此,蘇聯已將其國界向西推移300~400公里,獲取了鄰國大約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和2300萬人口。這些領土在蘇聯戰後以合法的名義佔領,直到冷戰結束後,一些國家才獲得獨立。

東方戰線並未得到蘇聯預期防禦德國進攻的作用,卻因為其大國沙文主義的充分暴露而遭受到各國的譴責,蘇聯也被英法控制的國際聯盟除名,並將利益受到損害的芬蘭、羅馬尼亞等國家更快地推向了軸心國陣營。蘇聯的這種作為,加上蘇聯當時的國內肅反運動,都嚴重損害了蘇聯的聲譽和共產黨在國際社會中的聲望。

[编辑]

斯堪的納維亞戰役

1939年11月30日,芬蘭遭到蘇聯的襲擊,蘇芬戰爭(也叫冬季戰爭)爆發。芬蘭的抗蘇戰爭贏得了當時国际社会的廣泛的同情,瑞典、美國等國家的志願者紛紛组织志愿军奔赴芬蘭对苏作戰,英法也計劃組織遠征軍,准备借道挪威、瑞典開赴芬蘭。但當時芬蘭也是相當孤立的,瑞典政府保持中立,德國甚至由于策略原因而只得站在蘇聯一邊,英法的動作迟缓,遠征軍則更是遙遙無期。1940年3月,芬軍在損失了20%的部隊後終於放棄了曼尼海姆防線。最後,它的獨立才是第一位的。經過3個月的苦戰與慘重損失,蘇聯在芬蘭同意割讓10%的領土後放棄了侵略目標。芬蘭人喪失了比在戰場上所失去的更多領土,且其獨立仍然受到蘇聯的嚴重威脅,這最終導致了持續戰爭的爆發。蘇軍在這次戰爭中表現出的極低的戰術素質,這堅定了德國進攻蘇聯的想法。

1940年4月9日德國展開「威塞爾演習」(Weserubung)計劃,進攻丹麥和挪威。德國人聲稱這是為了防止英法首先佔領挪威這個原本中立的國家,從而切斷德國從瑞典進口礦產的道路。英國海軍成功地封鎖了挪威港口,並且在挪威登陸。但是德軍撤退到挪威腹部山地並據此堅守。英國軍隊無法肅清德軍,於是在破壞了挪威港口設施後撤退,挪威政府隨後向德國投降,令瑞典和芬蘭與西方國家的聯繫被切斷。由此,德國向中立的瑞典施壓,要求允許德國的軍用物資與士兵過道瑞典。

[编辑]

西線戰事的爆發

Image:Second world war europe 1940 map de.png
1940年的歐洲戰事正酣,德國佔領了捷克、波蘭西部、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北部;蘇聯佔領了波蘭東部、波羅的海三國、芬蘭的卡累利阿等地及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英國佔領了冰島和法羅群島等地;意大利則佔領了阿爾巴尼亞和非洲的埃塞俄比亞;匈牙利佔領斯洛伐克高地地區和外喀爾巴阡地區以及羅馬尼亞的北特蘭西瓦尼亞;保加利亞獲得羅馬尼亞的南多布羅加地區,歐洲局勢波詭雲譎,瞬息萬變。

1940年5月10日,德軍決定採用改良過的希里芬計劃( 亦稱為曼斯坦計畫 )分為A、B、C三個集團軍繞過馬奇諾防線侵略了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和法國,靜坐戰 (Sitzkrieg) 結束。

第一階段作戰:當法國統帥部迷戀在馬其諾防線不可攻陷的神話裡時,5月13日德國A集團軍通過法國防守力量薄弱的阿登森林(Ardennes)進入法國,盟軍在阿登山地因為德軍的奇襲完全無法組織有效的抵抗。德國人的兩個坦克師在高射炮的掩護下強渡繆斯河,5月13日攻陷了法國南部戰略要地色當,而同一時期德國B集團軍也使用閃擊戰的方式入侵荷蘭、比利時,來吸引跟牽制位於比利時平原一帶的英法盟軍主力部隊,使A集團軍得以更加順利的從法國北部附近通過英法盟軍主力部隊之側翼,來構成曼斯坦計畫中的大包圍網。到5月19日7個德軍裝甲師已經抵達離英吉利海峽只有50英里處。5月24日,德國裝甲部隊已經望見法國的北部港口敦刻爾克,但卻在這時接到停止前進的命令。這個命令被證明是德軍的致命失誤,被包圍的盟軍立即開始執行「發電機計劃」,即敦刻爾克大撤退。850艘各種類型、動力引擎、大小的船隻艦隊大量跨海集中到敦克爾刻,5月27日開始撤走了第一批士兵,到6月4日時已經有超過33萬人成功逃脫,其中23萬是英國遠征軍。這次的撤退雖為英國保留了元氣,避免了全軍覆沒的悲劇,但也喪失了大量的物資和武器裝備,士氣亦一度跌落至低盪。

第二階段作戰:1940年6月10日,德軍開始正式全面入侵法國本土,由於先前在低地國地區喪失了大部分的軍事力量, 所以德國的裝甲部隊紛紛進行一場競速比賽,很快的就深入了法國中央,6月17日,首都巴黎被攻佔,6月25日,為了羞辱法國人,希特勒選擇在貢比涅地區一個當年一次大戰德國投降簽訂降約時的同一節火車車廂內簽署與法國的停戰條約。根據此項條款 ,法國中部和北部三分之二的領土疆域由德國武裝部隊來進行實質佔領, 而南部地區則成立由貝當執政的附庸政權 : 維希政府。

Image:1940FaguoLiuYue.jpg
德军势如破竹,在六月下旬打败了法国,令英国孤军作战

從德國展開西線進攻到法國敗降只經歷了6個星期,閃電戰的威力讓法國體會到了亡國的恥辱。法國的戰敗令英國必須獨自面對德國。

佔領法國後德國空軍就在法國北部集中,準備可能的登陸戰(海獅計劃,<noinclude>)。德國決定首先進行空戰消滅英國皇家空軍,這即不列顛戰役。但事實上很多人認為登陸戰根本就不切實際,因為即使德國空軍能夠將皇家空軍趕出南英格蘭,剩餘的英國空中力量仍有可能在英格蘭中北部對德國登陸造成威脅,德國的登陸部隊很有可能被英國海空力量切斷,然後逐個消滅。

但是德國人似乎沒有意識到這點,他們在8月5日發動了「鷹計劃」,即對英國的大規模空中打擊,從而為陸軍登陸掃除障礙。在戰役的高峰,8月24日到9月6日德軍每天平均出動1000多架飛機,憑藉著數量上的優勢與已經十分疲勞的皇家空軍飛行員作戰,雖然英國擁有先進的雷達技術,他們還是損失了四分之一的空軍飛行員。

德國卻在關鍵時刻決定改變戰略。他們開始對英國的主要城市狂轟爛炸,希望能夠摧毀敵人的信心,令敵人迅速投降。這為英國的飛行員提供了喘息的機會。但轟炸也對英國造成了嚴重影響,幾乎所有的英國工業重鎮遭到襲擊,倫敦更是從9月7日到11月3日連續57個夜晚遭受轟炸,其他受襲擊的城市還包括工業城市考文垂和伯明翰,以及一些港口和海軍基地等。

當時在歐洲大陸沒有大的地面衝突,因此空戰成了主要的戰事。英國空軍也不時在夜間轟炸歐洲大陸。8月25日晚上皇家空軍第一次對柏林進行了轟炸。不列顛戰役的最終結果是,希特勒在9月17日下令「無限期推延」海獅計劃,德國登陸英國的企圖宣告失敗。另一個令希特勒取消海獅計劃的主要原因,他已將戰略目標由西歐轉向了曾經是盟友的蘇聯。

[编辑]

巴爾幹半島

1939年4月7日,歐洲戰爭全面爆發之前,歐洲的另一個法西斯國家意大利就開始了對阿爾巴尼亞侵略,隨後又在1940年10月28日進攻希臘,可是意大利不但未能佔領希臘,希臘人反而在1940年11月14日進入了阿爾巴尼亞。但這時德國開始介入戰事。1941年4月6日德軍開始與希臘人作戰,同時還攻擊了南斯拉夫。英國人雖然支援希臘,最後還是無法取勝,納粹德國的軍隊在4月27日進入雅典。之後德國又開始發動對克里特島的攻擊,6月1日克里特戰役結束,德國傘兵成功從英國人手中奪取了該島。但是這次行動對德國來說也不太順利,之後德國再也沒有使用傘兵攻擊。

英國和希臘的最後幾支武裝力量在6月1日撤退到埃及。在巴爾幹落入納粹手中之後,希特勒終於可以無顧慮地發動對蘇聯的襲擊了。

[编辑]

東線德蘇戰場

參見:蘇德戰爭

Image:Operation Barbarossa.jpg
德軍巴巴羅薩計劃進攻圖

1941年6月22日,德國集結前所未有的巨大兵力,包括其僕從國在內的190個師,3712輛坦克,7184門火炮,60萬輛運輸車和4950架飛機,共計五百五十萬人,發動對蘇聯的突然襲擊,該軍事行動代號為「巴巴羅薩」(Unternehmen Barbarossa),蘇德戰爭開始了。蘇聯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也叫蘇聯衛國戰爭

而除了德國以外,意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的部隊在希特勒的要求下也對蘇聯發動襲擊。另一個參與進攻蘇聯的國家是芬蘭,由於蘇聯在建立所謂「東方戰線」的時候侵略芬蘭,並割佔了芬蘭的部分土地,所以芬蘭在1941年6月25日宣佈將攻擊蘇聯,以取回其在兩年前的冬季戰爭中所喪失的土地。芬蘭在戰爭初期奪回被蘇聯割占的土地後就停止了進攻。另外芬軍亦參與了對列寧格勒的包圍。這場被稱為「繼續戰爭」的衝突持續到1944年。

Image:Zuguomuqin.jpg
祖國——母親在召喚! 這是二戰期間蘇聯最有影響力的海報之一。它號召蘇聯廣大青壯年們拿起武器,奔赴前線抗擊德軍的入侵。

在戰事的最初幾個星期對蘇聯紅軍而言無疑是一場災難。由於斯大林對德國發動戰爭的時間和進攻方向估計的嚴重錯誤,加上許多紅軍將領在斯大林發動的肅反行動中喪生或者被流放而嚴重削弱了蘇軍的作戰和指揮能力,蘇聯對德國發動的閃電戰猝不及防,導致戰爭初期蘇軍損失慘重,戰爭前蘇聯著手建立的「東方戰線」被德軍坦克一碾而過,進而喪失了大片國土,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和烏克蘭首府基輔等大城市相繼被德國佔領,蘇聯第二大城市列寧格勒(今天的聖彼得堡)也被包圍,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的基輔保衛戰,蘇軍西南方面軍在基輔被大規模圍殲,蘇軍僅被俘人數就達60萬人之巨,這一戰役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包圍殲滅戰,此戰導致蘇聯西南防線的潰退。

雖然一開始德國人打得極其順利,但巴巴羅薩計劃本身就存在著重大的漏洞,其中最嚴重的缺陷是其後勤補給。蘇聯廣袤的土地意味著如果德軍行動過快,後勤補給將無法及時跟上。所以儘管1941年11月初,克里姆林宮已遙遙在望,蘇聯政府和外國使館已遷往莫斯科以東800公里的古比雪夫(今薩馬拉),但11月7日斯大林依然如往年一樣在紅場進行十月革命節閱兵,受閱部隊(包括由遠東及西伯利亞軍區調來的部隊)剛剛接受完檢閱即被投入戰場,到1941年12月5日德國人的攻勢被遏止時,他們的後勤補給線已經達到極限,再加上戰線後方蘇聯游擊隊的不斷破壞,前線部隊的進攻已經難以維繼,德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就此粉碎。巴巴羅薩計劃最初制訂時認為蘇聯紅軍會在冬天來臨之前就崩潰,但真實情況是蘇聯部隊始終能夠組織有效抵抗。這一錯誤的估計嚴重影響了德國人的計劃。另外,蘇聯人在撤退時採取了焦土政策,他們堅壁清野,令德國人的後勤問題更為突出。當冬天來臨時,大量德國士兵因蘇聯嚴寒的冬天和蘇聯的反攻而死亡。

雖然德軍最後不得不因供應短缺與寒冷的冬天而停止進攻計劃,但他們還是佔領了大片蘇聯西部領土,而蘇聯直到1944年末才完全收復失地。

Image:Second world war europe 1941-1942 map de.png
1942年末的歐洲,蘇德戰爭爆發後,德國獲得了軍事上的巨大勝利,不僅控制了幾乎整個東南歐,還佔領了大片蘇聯西部領土,第三帝國的勢力範圍達到了空前的地步,蘇聯已經成為了反法西斯聯盟的最主要國家之一

當德軍佔領了大部分蘇聯東歐部分的土地後,這場戰爭中最大的悲劇開始了:圍攻列寧格勒(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今天的聖彼得堡)。當德國與芬蘭的部隊分別從南方和北方抵達列寧格勒外圍後,希特勒下令必須「將列寧格勒從地球上清除」,命令消滅城內的所有人口。德軍開始包圍列寧格勒以切斷來自外部的援救物資,同時用炮擊和空軍轟炸。包圍持續了900天,在飢餓、嚴寒和恐懼的氛圍中,大約100萬平民死亡--其中80萬死於飢餓;但列寧格勒始終沒有向納粹屈服。著名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為此創作了舉世聞名的《第七交響曲》(又稱《列寧格勒交響曲》)去表現蘇聯軍民在列寧格勒保衛戰當中的英勇抗爭及為此而付出的巨大犧牲。

在忍受了1941年末1942年初寒冷的冬天後,德軍開始準備進一步的進攻行動。原本進軍莫斯科的計劃現已經改為進攻伏爾加河地區的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今天的伏爾加格勒)。德軍始終未能完全佔領這座城市,並在進攻過程中遭受了重大的損失。

Image:Ww2 Stalingrad GermanSoldiers.jpg
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德軍士兵

希特勒的猶豫不決、高級將領們對改變計劃的不滿以及過長的補給線,以及蘇軍的頑強抵抗,令斯大林格勒的巷戰成為德國士兵的惡夢。當蘇聯紅軍發動反攻時,20個師的德軍(還有2個羅馬尼亞師)被切斷了退路,德國第六集團軍被完全圍困。隨著食品、燃料和彈藥的消耗,德軍的陣地越來越小,直到最後一部分德軍在1943年初投降。為了確保前線軍官不會投降,希特勒提升第六集團軍司令弗雷德裡希·保盧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 )為陸軍元帥(因為歷史上的德國陸軍元帥沒有一個曾經投降過。保羅斯沒有投降,但也沒有遵照希特勒的命令「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一槍一彈」,他本人最後被蘇軍俘虜)。斯大林格勒戰役以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而載入史冊,雙方的損失都很慘重,大約有200萬人死亡,其中50萬是平民。該戰役與中途島海戰同時成為二戰最重大的轉折點。

斯大林格勒之後,德軍漸漸喪失戰場的主動權,但蘇聯人也因為戰爭損耗太大而沒有形成有效的進攻力量。1943年開始,蘇軍在戰場上逐漸轉入反攻。1943年夏天,蘇德雙方的軍隊集結於庫爾斯克(Курск)突出部,德軍由埃裡希·馮·曼施坦因將軍(von Manstein)領導下準備發動大規模的攻勢,庫爾斯克戰役打響。庫爾斯克戰役是德軍在東線的最後一次大規模攻勢,也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戰役。由於蘇聯方面事先獲得了情報,為庫爾斯克突出部的防禦制訂了一個大規模計劃。在他們的抵抗之下,德軍裝甲部隊最多只前進了17英里。在該場戰役以蘇軍的勝利結束後,紅軍就始終控制著戰爭的主導權,蘇聯人發動了一系列猛烈的攻勢,直到1945年5月佔領柏林。

而在西線,盟軍在諾曼底登陸前唯一的重要戰役是進攻意大利。歐洲戰場上犧牲的蘇聯人要比其他所有國家死亡人數的總和還多。大約有2700萬蘇聯人,其中包括了1300萬平民,在德國入侵時死亡。在很多被納粹佔領的城市,平民逮捕後就被燒死或槍擊而死。斯拉夫人始終被納粹份子認為是「劣等民族」,所以對他們進行殘酷的種族大屠殺。

蘇德戰場是二戰時期最主要的陸上戰場,也是二戰中決定勝負的主戰場之一,德軍80%的陸軍力量在蘇德戰場上被殲滅。蘇聯為抵抗德國的侵略付出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物質損失。當然蘇聯並非是在孤軍奮戰,同盟國為了支援蘇聯的反法西斯戰爭,冒著極大的風險向蘇聯提供包括飛機,戰車,步槍,軍服到各種原料等大量戰略物資;但更主要的是蘇聯軍民的艱苦戰鬥。此外,蘇聯幾乎未參與重大海戰,直到戰爭末期才正式對日本宣戰。

[编辑]

大西洋交通運輸線爭奪戰

歐洲戰區無論是東線或者是西線作戰,都與英美兩國在大西洋上與德國爭奪運輸線暢通與否有密切的關係。

所謂的運輸線是指由其他地區將物資運往英國或者是其他歐洲地區的海上運輸路線,而這個運輸路線當中又以美洲大陸往英國與歐洲大陸的部分重要性最高。美洲大陸前往英國的運輸線擔負維繫英國持續作戰的力量,以及累積返回歐洲大陸的行動所需要的一切資源。美洲大陸前往歐洲的運輸線又可以分成兩個部分,規模較大的是前往蘇聯的運輸路線,其次是盟軍登陸歐陸之後直接運往各港口的運輸路線。

蘇聯在大戰期間受惠於租借法案的協助,從英美等國家取得大批的重要物資與器材,這些物資與器材小至各類原料與軍服皮鞋,大至各種生產,運輸器材,戰鬥飛機,戰車等等。英美兩國在回應史大林的需求以及維繫蘇聯的戰鬥資源上面,除了要應付上述前往英國的運輸線的暢通之外,還需要另外派遣運輸船隻與擔任護衛的艦隊飛機擔負這方面的任務。過去蘇聯對於這些物資在東線產生的影響很少提到,不過從近年的資料上來看,蘇聯在這些物資的協助下受惠許多,盟軍犧牲的眾多船隻與人員也達到應有的目的。


[编辑]

西線的戰略轟炸

英國從1940年,美國從1942年展開對德國佔領下的西歐地區進行戰略轟炸的行動,可以說是第一次持續性,並且大規模的實行杜黑在他的空權論著作當中的理念。蘇聯由於空軍規模以及技術問題,對於破壞德國的工業與生產能力的影響非常有限,也可以說蘇聯並未在二次大戰中有機會進行戰略轟炸。

英國在不列顛戰役告一段落之後就展開對德國佔領區的轟炸,然而限於英國轟炸機的有效作業高度剛好是在德國戰鬥機活動作業的範圍,加上英國無法有效的提供戰鬥機護航,損失慘重的皇家空軍轟炸機司令部決定將任務類型轉為夜間,轟炸的目標型態則偏重在城市或者是大型地面目標上面。

美國介入歐洲戰局之後,於1942年6月29正式以陸軍航空隊第八轟炸機司令部為進行戰略轟炸的第一階段,這一天的轟炸美國還是以借來的英國輕轟炸機轟炸法國境內的目標。直到B-17與B-24轟炸機的數量逐漸累積之後,美國才得以使用自己的裝備對德國佔領區進行日間的精確轟炸。

除了對德國重要地面目標的轟炸以外,日間戰略轟炸給予德國空軍非常大的壓力,迫使德國必須降低在東線的作戰飛機數量,將尤其是戰鬥機調往西線應付美軍的轟炸機與後來數量甚至超過轟炸機的護航戰鬥機。德國空軍的實力也在戰略轟炸進行的過程當中受到無可挽回的重創,終至將整個西線與部分東線的制空權拱手讓出。

歐洲的戰略轟炸的效果與影響到了戰後還受到許多爭議,尤其是對目標的選擇,夜間轟炸對平民的殺傷,破壞是否過當等等都有不同的見解與研究。但是無庸置疑的是,英美兩國的戰略轟炸不僅僅破壞德國軍需工業的生產與運輸能力,也將部隊,裝備與物資的運輸能力嚴重的加以破壞與限制,從而壓迫德國的戰爭機器無法持續進行下去。

[编辑]

北非戰場

Image:Montgomery watches his tanks move up.jpg
蒙哥馬利元帥在阿拉曼戰役

北非戰役開始於1940年,當時小股英國軍隊擊潰了來自利比亞的意大利軍隊的襲擊。隨著由沙漠之孤埃爾溫·隆美爾(Erwin Rommel)率領的德國部隊的到來,戰事在1941年的阿萊曼(العلمين,El Alamein)達到高潮。1942年7月1日至7月27日,第一次阿萊曼戰役爆發。德國人成功佔領了阿萊曼,這是在亞歷山大港和蘇伊士運河之前最後一個戰略地點。然而,就像在蘇聯一樣,德國人的後勤供應跟不上,讓英軍有機會阻擋他們進攻。

10月23日到11月3日是第二次阿萊曼戰役,這次是英國人採取了主動。因為德意聯軍佔領了阿拉曼就可能直接侵佔整個埃及,繼而威脅蘇伊士運河和中東,切斷英國與印度等海外殖民地的聯繫。英軍必須設法阻止德意軍隊的進攻。10月23日夜,英軍1000多門大炮齊發,向德意軍隊發動強攻。一個多星期後,十萬多德意軍隊損失過半,防線崩潰,被迫西逃。隆美爾一路撤退到了突尼斯。

1942年11月8日,英美軍隊在「火炬行動」中登陸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當地維希法國的部隊幾乎沒有任何抵抗。最終德意部隊遭到來自阿爾及利亞和利比亞部隊的夾擊。從東西兩個方向同時進攻的盟軍部隊在1943年5月13日將德意部隊完全趕出非洲。在北非戰場上,25萬軸心國士兵被俘虜。

[编辑]

盟軍進攻義大利

盟軍佔領北非後,利用其優勢進入歐洲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1943年7月10日,盟軍最先攻擊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島。這令墨索里尼喪失了黨內同仁的支持。1943年7月25日,一向是墨索里尼的橡皮圖章的法西斯黨最高委員會通過決議要求恢復君主立憲制,並把軍隊的指揮權交給國王。當天晚上墨索里尼被國王召見,到達皇宮後立即被逮捕並撤除所有職務,隨後軟禁在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別墅。他的繼任人彼得羅·巴多格利奧元帥(General Pietro Badglio)在1943年9月8日與盟軍達成停火協議。

與此同時,由喬治·巴頓將軍(General George Smith Patton)率領的美國第七集團軍以及由伯納德·勞·蒙哥馬利將軍(Field Marshal Bernard Law Montgomery)率領的英國第八集團軍成功會師,完成了對西西里的佔領。

德國人在得知墨索里尼垮臺後立即出兵意大利並在北部地區建立了強有力的防線。

1943年9月3日,盟軍部隊登陸意大利本土,美軍從薩勒諾(Salerno)登陸,英軍則在塔蘭托(Taranto)登陸。

由奧托·斯科爾茲內率領的一個德國特種部隊救出了墨索里尼,並安插他為意大利社會共和國的領袖。意大利社會共和國是一個位於北意大利納粹佔領區的偽政府。墨索里尼在1945年4月28日盟軍會師米蘭期間被捕,並被逮捕他的游擊隊處死。

儘管德國控制了意大利北部地區,盟軍還是在1944年6月4日 (諾曼第登陸兩天前) 進入羅馬。1944年9月10日,英軍開始對德國的防線發起攻擊,直到1945年4月29日,即德國投降以及墨索里尼被捕兩天後。

[编辑]

盟軍的大陸反攻

Image:Gaulle002.jpg
夏爾·戴高樂將軍

與羅馬淪陷同時發生的是對法國的進攻。1944年6月6日盟軍在諾曼第登陸,盟軍與德軍進行了兩個多月的激烈交戰,然後美軍、英軍與加拿大軍隊逐漸取得優勢,德軍則漸漸衰弱。最後致命的一擊是十分冒險的行動,由巴頓領導的美軍突破了德軍的防線,而原本在諾曼第作戰的德軍則被困在包圍圈中。德軍再無力阻擋盟軍的進攻,盟軍順勢直達德法邊界,

盟軍也開始對德國城市進行猛烈的轟炸,造成了嚴重的人員傷亡與物質破壞。而在國內,希特勒逃過了多次暗殺行動,包括發生在1944年7月20日最嚴重的一次政變企圖。這場由克勞斯·馮·施道芬堡(Claus von Stauffenberg)策劃、阿爾弗雷德·台爾普(Alfred Delp)等人參與的計劃原本準備用炸彈謀殺希特勒,但是過程中一些未預料到的因素導致預謀失敗。希特勒只受了輕傷。

1944年8月15日盟軍又發動「龍騎兵行動」(Operation Dragoon),從法國南部發起攻擊。到9月,三組盟軍部隊已經抵達德國邊境,很多樂觀估計認為戰爭在1944年年終就可結束。

為了實現該目標,盟軍發動了「市場花園行動」(Operation Market Garden,1944年9月17日至24日),試圖解放荷蘭北部地區並進入德國,但是德軍的力量比情報中顯示要強得多,英國第一空降師幾乎全軍覆沒。

1944年寒冷的冬天以及盟軍所遇到的困境令西線戰事處於僵局。美軍在赫爾根森林戰役(1944年9月13日至1945年2月10日)中試圖消耗敵人的實力,因為只要德國人還守著這片森林,盟軍就無法快速推進。1944年12月16日德軍發動了一次反攻,在阿登攻擊初期德軍成功地包圍了一些美軍部隊,但是盟軍最後還是成功地擊退德軍。

盟軍的最後障礙是萊茵河。由於德軍的失誤,盟軍在1945年4月渡過萊茵河,通向德國心臟的大門就此打開。

[编辑]

歐洲戰事的結束

1945年4月25日,美國與蘇聯的部隊在易北河會師,將德國劃為兩半。由蘇聯紅軍發起了進攻柏林的戰役。希特勒堅決抗拒,宣稱誓死保衛柏林,攻克柏林的戰鬥慘烈開打,蘇軍在柏林戰役中共殲滅德軍48萬人,自身也付出了30萬人的傷亡代價。

Image:Second world war europe 1943-1945 map de.png
1943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德軍在歐戰局勢急轉直下,蘇軍和盟軍,特別是蘇軍經過浴血奮戰,根本扭轉了戰局,到1945年,蘇軍和盟軍從東線和西線對開,德國最後戰敗。

1945年4月30日,當一切都即將結束時,希特勒在自己的碉堡中與自己的長期情人或新婚妻子愛娃·勃勞恩(Eva Braun)一起自殺。希特勒在遺囑中任命卡爾·鄧尼茨(Karl Donitz)海軍元帥為他的繼承人,約瑟夫·戈培爾為德國總理。但是戈培爾也在5月1日與家人一起自殺,而只剩下鄧尼茨與盟軍談判投降問題。投降文件在5月7日由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將軍(General Alfred Jodl)簽字,根據蘇聯方面的要求,上述情況只能視為投降儀式的預演,正式的投降文件於次日(5月8日)在柏林由蘇聯的朱可夫元帥主持簽署,凱特爾元帥代表德國最高統帥部在文件上簽字,該文件於5月9日零時生效,由於時差關係,美英盟軍將5月8日稱為V-E Day(歐戰勝利日)。鄧尼茨在1945年5月23日被捕,前第三帝國的領土則被盟軍劃分為蘇聯控制的東德與由英國、法國和美國控制的西德。6月24日蘇聯在莫斯科舉行戰勝納粹德國閱兵式,數百面納粹軍旗被蘇聯士兵拋到列寧墓斯大林腳下。

Image:Reichstag flag.jpg

戰爭結束後,盟軍也發現了多個納粹集中營,據估計納粹利用這些集中營囚禁與謀害了大約1200萬人,其中受害最重的是歐洲的猶太人,根據紐倫堡審判時的證詞,大約有一半的猶太人死於納粹魔掌之中。除此之外吉普賽人、斯拉夫人、天主教徒、同性戀、殘疾人等也遭到殘酷迫害與毀滅。在所有的集中營中最著名的是奧斯維辛集中營(Auschwitz),大約有200萬人死在這裡。雖然在戰爭期間盟軍對納粹大屠殺的行為所知並不多,這種殘酷的行為已經成為二戰歷史中最重要的一段記錄之一。

[编辑]

遠東及太平洋戰場

[编辑]

中國戰事之爆發

參見:抗日戰爭 (中國)

Image:Nanjing1937 BabyOnTracks.jpeg
1937年8月28日,《申報》記者在被日軍飛機炸毀的上海南火車站鐵軌上拍攝了一個父母剛被炸死、正在鐵軌上深哀啼號的嬰兒,當時中華民族的危機已經空前嚴重。

二戰中國戰場在1937年7月7日日本華北駐屯軍發動盧溝橋事變時就已經全面展開,比歐洲爆發全面戰爭早了兩年多。事實上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中國和日本已經分別在中國東北、上海、華北附近爆發過軍事衝突,因此有學者認為中日之間的戰爭在那時就已經開始。但是中國政府的主要軍力仍然被蔣介石調用去從事「剿共」行動。剿滅共產黨的行動在1936年西安事變之後才停止,而中日兩國政府間的正式戰爭狀態則在七七事變之後才得以明確。

從1937年到1941年,二戰亞洲戰場的絕大部分戰役發生在中國。日軍從華北和上海兩個方向向中國腹地發起猛烈攻擊,並宣稱能「三月亡華」。中國政府組織力量進行頑強的抵抗。在淞滬會戰苦戰3個月後,1937年12月中國政府的首都南京失守。為了報復中國政府的強力抵抗,和企图通过野蛮手段恫吓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日軍在南京以及周邊地區組織了大規模的屠殺行動,其中南京大屠殺尤為慘烈,據中國政府官方資料,有30多萬人在這次事件中被日軍殺害,如果包括從上海到南京一線及其周邊地區的話,受害人數更高達上百萬。

Image:Japanese Occupation - Map.jpg
1940年,抗日戰爭中日本佔領了中國東北、華北、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的大片領土,上海、南京、北平、天津、武漢、廣州等重要的大城市相繼陷落,中國國民政府遷都重慶,繼續抗戰。

中國國民政府在撤離南京後,先遷到武漢,然後又退守重慶。在這一過程中,國民政府繼續組織力量反抗,在徐州、河南、江西、湖北、安徽、廣州組織過大規模戰役。1938年秋,日军雖然佔領了中國東部的大片領土(以佔領廣州、武漢為標誌),但是面對國民政府的抵抗,和占领区内人民的自发抵抗,日本已經感覺無力發動進一步的進攻,於是戰爭進入僵持狀態。

在戰爭之初,中國基本上獨自與日本作戰。英國參與了日軍對中國的封鎖。美國也未向中國進行任何援助,相反的,不斷將戰略物資賣給日本。僅有蘇聯對中國提供了有效的軍事援助,蘇聯甚至還以志願者的形式派遣飛行員直接加入中國空軍參加對日空戰。但1941年蘇日中立條約簽訂後,蘇聯的對華援助就此中止。珍珠港事件後,美國方才答應援助中國戰區,但是援助並不是無償的,它要求中國用桐油來換。甚至在初期,美國還把大量援助囤積於印度,並沒有馬上交給中國。由美國退役軍人和志願者組成的飛虎隊,一開始並沒有得到美國政府的支持,他們所使用的竟然是中國政府從蘇聯購買的飛機。戰爭後期,美國援助方才日漸增多,但是與歐洲相比,僅僅是其對歐援助的1.7%。

到1941年,日本已經佔領了華北和華中的大部分地區,但是日本依然不得不面對來自國民黨领导下的中国正規軍和中國共產黨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游擊隊的抵抗。儘管日本在華建立了多個傀儡政權,但是這些政權基本上沒有實權,加上日本軍隊的殘酷壓迫使得日本的佔領极为不得人心。日本人拒絕直接與蔣介石政府談判,也不願意作出讓步以換取民心,他們只是希望通過高壓統治能令中國人放棄抵抗。

這種政策導致更頑強的抵抗與國際輿論的反彈。由於日本的侵華行為,美國、英國以及流亡的荷蘭政府(此時依然控制著東南亞的大片石油資源)停止向日本供應原油與鋼鐵。日本將此看作是一種挑釁,並稱這三國和中國為ABCD包圍網。最終日本發動了侵略東南亞的戰爭,試圖以那裡的資源維持日本這一戰爭機器的運作。

Image:Second world war asia 1937-1942 map de.png
1942年之前的東亞和太平洋戰場,日軍佔領了整個朝鮮半島、中國的東北、華北大部、長江中下游地區、台灣、東南沿海等地、東南亞大部和太平洋西部大部分島嶼。中國、美國和英國等國對日宣戰,蘇聯對日則保持中立。出于某种企图,圖中未將外蒙古和西藏列為中國的領土。
[编辑]

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襲珍珠港,重創停泊在那裡的美國艦隊,同時向马来亚(馬來半島)與菲律賓進攻。雖然日本非常清楚,他們無法與美國進行一場持久戰,他們卻還希望美國在面對如此突然、慘烈的犧牲後能夠願意與日本進行協商,以迫使美國接受其在中國的侵略行径和既得利益。但是他們的如意算盤打錯了,他們面對的是一場自知無法取勝的戰爭。

四天後,日本的盟友德國也對美國宣戰,美國被迫兩線作戰。而在此之前,美國儘管通過租借法案不斷向英國和蘇聯提供戰爭物資,卻一直試圖保持中立。盟軍由於歐洲戰事的拖累無法在亞洲對日本的進攻實施有效抵抗。1941年12月10日英軍在馬來亞和新加坡的多艘重要軍艦被擊沉,香港也在1941年12月25日被日本佔領。在差不多同一時間,美國在關島和威克島的基地也被日本攻佔。次年1月日本開始進攻緬甸、所羅門群島、荷屬東印度以及新幾內亞,佔領了馬尼拉、吉隆坡和臘包爾等城市。日本侵略征服的道路是如此的神速:1942年2月新加坡、巴厘島與帝汶、3月仰光、爪哇、5月曼德勒都一一被日軍佔領。而日本空軍也完全控制了這些地區的空中戰場,美英的空軍被完全趕出這些地區。日軍還對澳大利亞北部發起突襲,並掃蕩東印度洋,將英國艦隊趕出錫蘭。

但盟軍的攻勢逐漸加強。4月的空襲東京(Doolittle Raid)雖然很大程度上是象徵性的,卻鼓舞了士氣;而美國海軍在珊瑚海海戰(Battle of the Coral Sea)雖失利,卻依然挫敗了日軍進攻莫爾斯比港(Port Moresby)的企圖。之後是6月關鍵的中途島海戰(Battle of Midway):在這場實力相近的戰役中,日本海軍遭到了決定性的打擊,中途島海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場的轉折點。

Image:Second world war asia 1943-1945 map de.png
1943年中途島海戰後,盟軍扭轉了戰局,開始發動反攻,1945年,美國在日本投放了兩顆原子彈,蘇軍也加入了對日作戰,並很快殲滅關東軍,佔領中國東北和北朝鮮;中國軍隊(包括國共兩黨的軍隊)也轉入了局部反攻

陸地上,在緬甸的英军和英属印度軍在中国远征军的幫助下開始還擊日軍,撤退速度也減緩了,澳大利亞軍隊在新幾內亞成功地守住了莫爾斯比港,8月日本地面部隊在米爾恩灣戰役(Battle of Milne Bay)中遭到挫敗。同時美國和日本搶佔瓜達爾卡納爾島(Guadalcanal)。在之後的6個月雙方部隊發生激烈戰鬥,最終美國取得了勝利。至此日本不得不開始打一場防禦戰,盟軍變被動為主動。日本海軍被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拖累,從此便再也無法恢復元氣。日軍在其他戰場上也喪失了優勢,美國開始積極為麥克阿瑟在新幾內亞的陸地推進以及尼米茲的太平洋島嶼戰爭鋪平道路。

二戰著名的照片「硫磺島升起星條旗(Flag raising on Iwo Jima)」,經過硫磺島惡戰後,美軍獲得了直接針對日本的制空和制海權,太平洋戰爭的勝負逐漸明晰。
放大
二戰著名的照片「硫磺島升起星條旗(Flag raising on Iwo Jima)」,經過硫磺島惡戰後,美軍獲得了直接針對日本的制空和制海權,太平洋戰爭的勝負逐漸明晰。

在中國大陸,日軍也被拖入了旷日持久的消耗戰的泥潭,國民政府將領薛岳、陳誠抵抗住了日軍在湖南和重慶周圍進攻,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大大鼓舞了中國軍民的士氣。中國共產黨在發動了「百團大戰」之後,利用游擊戰術不斷的打擊日軍的后方補給線。雖然經歷了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的潰敗,國民政府依然在不斷的抵抗。只不過到1944年的時候,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失敗已經成為定局,歐洲的德軍也不斷退守,大陸交通線的打通對於日軍扭轉戰局並沒有起到太大的幫助。

1944年盟軍在一系列越島登陸作戰中,突破了日軍在太平洋的內防禦圈,日本海軍遭到重創,隨後盟軍發起進攻菲律賓的登陸戰役,在萊特灣海戰中擊潰了殘餘的日本艦隊。盟軍在西太平洋獲得空中和海上的壓倒性優勢。

[编辑]

战争结束

Image:Nagasakibomb.jpg
1945年8月9日早晨,長崎原子彈爆炸後在天空升起一個高度達6萬英尺(18公里)的蘑菇雲。

在硫磺島、沖繩島以及其他地方的苦戰使雙方都遭受嚴重的人員傷亡,不過這些戰役的成果是日本的緩慢撤退。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深飛行員喪身戰場,日本開始實行由神風特攻隊直接衝擊重要軍事目標,試圖減緩美國部隊的進攻速度。但同時,東京和其他城市還是遭到了美軍的轟炸。1945年2月3日,蘇聯同意介入太平洋戰事。1945年4月5日,蘇聯政府在《蘇日中立條約》到期前,宣佈《蘇日中立條約》不再有效。投機的斯大林選擇在8月8日對日宣戰,並由百萬大軍進入中國東北地區。中國的各路軍隊亦开始進行大規模的戰略反攻。而同月美國在日本的廣島(8月6日)和長崎(8月9日)投下了兩顆原子彈。

面對核武器的威脅與中國東北地區的喪失,日本裕仁天皇與內閣開始重新考慮投降。日本帝國在8月1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對日戰爭勝利紀念日,英文V-J Day)正式宣佈投降。最終的投降書是於1945年9月2日在美國战列舰密蘇里號上簽署的,此後麥克阿瑟將軍開始負責日本的重建。這段時期在日本被看作是美軍的佔領期。美國總統杜魯門於1946年12月31日正式宣佈,美日兩國已經不處於敵對狀態。

[编辑]

戰後

或許是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學到的慘痛教訓,西方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並沒有向戰敗國要求索賠。相反,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George Marshall)的「經濟復甦計劃」(即「馬歇爾計劃」)要求美國國會撥款上百億美元,用於歐洲的重建。馬歇爾計劃使西歐恢復了經濟繁榮,使西歐成為美國的堅定盟友,從而有效地阻止了蘇聯勢力的擴張。

但是被蘇聯控制的歐洲部分並無法享受「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在《巴黎和約》中,蘇聯的敵人匈牙利、芬蘭和羅馬尼亞必須向蘇聯及其衛星國支付3億美元(根據1938年的價值)的賠償,而意大利則必須賠償3.6億美元。意大利的賠款主要在蘇聯、希臘和南斯拉夫三個國家之間分享。

蘇聯是這麼解釋賠款要求的:蘇聯遭到了戰爭的最大蹂躪。俄國在冷戰前的150年中三次遭到侵略:拿破侖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在這些戰爭中上千萬俄羅斯人喪生。蘇聯也依此為借口佔領東歐,以創造一個防止西歐進犯的「緩衝區」。

與此同時,美國和蘇聯加強了兩國在歐洲的軍事力量,以防備可能的侵略。立場反共的丘吉爾在多次演講中強調蘇聯對歐洲安全的威脅,並認為「鐵幕」已經在歐洲降下,蘇聯與「民主國家」之間的一場新衝突、即冷戰,已經開始。

在美國的曼哈頓計劃中為迅速製造原子彈而組織動員的大量研究工作引起了科學界的震動,美國各地在戰後紛紛建立了多個由國家出資的實驗室。許多參加曼哈頓計劃或對原子彈的發明有貢獻的科學家都開始致力於無核化的努力。

從軍事上來說,二戰開啟了空戰的時代,航空母艦也開始成為重要的武器。在這場永遠不會結束的軍備競賽中,空軍已經成為無法缺席的一份子。

戰爭也動員了空前絕後的大規模部隊。雖然此後還是爆發了幾次大規模部隊的肉搏戰(如5年後的朝鮮戰爭以及幾次非洲國家的戰爭),大國開始更注重軍事上的科技含量與精良的作戰部隊。

戰爭後的紐倫堡審判判處了多名納粹高級將領死刑,罪名是戰爭罪與種族大屠殺。同樣的,在東京審判中,多名日本的高級官員也因類似的罪名被執行死刑,但由于美国的私心,對日本戰爭罪行的清算远远不及德國徹底,如美國出於自身戰略利益需要保留了天皇制,在日本侵華戰爭期間犯有嚴重戰爭罪行的岡村寧次等未被起訴。在其他一些國家,特別是芬蘭,盟軍要求將政治上的領導人以「戰爭責任」的罪名處決。

日本同時與48個國家簽定了多邊的《舊金山和約》,另與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国民党政府在台北簽定《台北和約》,1972年日本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1978年,中日兩國簽定《和平友好條約》作為戰爭的終點。日本的戰敗以及之後美國對其的佔領導致了日本的現代化,而這可以說是二戰最大的影響。日本現在擁有一個十分類似西方民主的政治體制,並且開始非常倚賴美國,無論是政治上、军事上還是經濟上。

[编辑]

後續影響

二戰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戰爭所帶來的血腥殺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壞,長久的反映在戰後人類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戰爭的結果使得德國、意大利和日本三個極權國家被打倒;兩個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和法國被削弱;美國大發戰爭橫財,躍居世界頭號強國地位,蘇聯成為唯一可以在軍事上抗衡美國的國家,戰前以歐洲為中心的傳統國際格局被以美蘇為中心的雅爾塔體系所取代;社會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空前高漲,中國等一批歐亞國家相繼建立了效法苏联的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的範圍由一個國家擴展為一個陣營;印度等殖民地利用其宗主國在大戰中被削弱的機會實現了獨立--戰後世界的政治,經濟格局很大程度上是戰爭結果所帶來的。在軍事領域,戰爭發展了現代軍事技術,並產生了大規模使用裝甲部隊進行作戰的主要方式,同時,戰略轟炸也成為一種直接影響戰爭結局的重要軍事手段,戰爭後期,核武器第一次投入戰爭並體現了其巨大的殺傷力。二戰的結果充分證明,在現代技術條件下,戰爭的勝負與交戰雙方的科技實力,經濟實力,工業技術水平,人員素質有著直接的關係。二戰也對軍事武器的發展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雷達,噴氣戰鬥機,火箭及導彈,電子計算機,核武器等高科技武器都在戰爭中投入使用並發揮了重大作用。而這些軍事領域的突破又直接催生了戰後人類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二次世界大戰總共導致了全球5千萬人的死亡,超過歷史上任何一次戰爭。在這場血腥的戰爭中,無辜平民的傷亡是歷史上最慘重的,其中包括了納粹德國針對猶太人和其他東歐人種的大屠殺、日本對無數中國與朝鮮平民的屠殺,以及戰爭末期盟軍針對德國與日本境內民用目標的轟炸。這場戰爭也是首次平民死亡人數大大超過作戰人員死亡人數的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與傷亡統計:

  • 第二次世界大戰參戰國列表
  • 第二次世界大戰各國傷亡統計

也正是由於這次世界大戰的慘烈,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美蘇英法中五個戰勝國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