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上海--探讨外地人来上海以及上海的生活

来源:互联网 发布:safari 调试工具 网络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8 09:03
 

来上海7年了,如果脸皮厚一点。勉强算的上是半个老上海人。无意间度过了7个念头。自己也从2字头变成了3字头。非常希望可以通过自己在上海这7年的经历,探讨2个问题:

1 为什么外地人来上海

2 上海人在上海的生活
  相信,通过这样的探讨,可以让那些希望来上海的人对上海有一个了解。也切实的评估一下自己,是否是合适来上海打拼的人选。同时,也希望各位网友不断的在这个帖子上扔砖头,还原一个真实的上海给众人。当然,更多的还是分享在上海生活的点滴,交流对生活的感悟。


上海目前的人口将近2000万,户籍人口1300多万,流动人口近700万。在上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上海是天堂,有人说上海是地狱。其实上海既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狱,上海也是一个由很多普通老百姓构成的城市,一个生活的城市。  
  经过了去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今年貌似有经济企稳回升的态势。马上要过年了,估计过年之后又开始了找工作的人潮。很多朋友也拜托我,是否可以帮助他们留意在上海的工作的机会。
  
  上海人非常的奇怪,当然也会有很多的抱怨:为什么那么多的外地人喜欢来上海?言外之意是:我们的上海被你们外地人搞的人多、工作不好找、环境差(包括治安。毕竟很多的案件都是外地人所为)。

 

上海的好
  
  上海之所以吸引了那么多人来,有太多的好了。上海是世界级别的中心,也是国家级别的中心。上海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南京路、外滩、酒吧、商场等仿佛就是上海的地标,让外地人看到了世界人都能看到的好。
  
  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层面的上海的好。
  外地人家门口不一定有机场。不要说国际航班,就是国内航班可以也要折腾很久,才能到达。而这个过程可能就是提前1天,借宿1晚,才能搭乘自己的班机。但是,如果在上海,国际、国内的航班仿佛就在家门口。随便搭乘机场大巴、地铁、或者磁悬浮,提前几个小时就到了。方便啊。
 喜欢购物的女孩子感觉上海就是天堂啊。世界名牌到处都是,只要有银子,很多的顶级品牌都可以收入自己的囊中。服装、化妆品,想到的就能看到。外地人就没有这样的便利,要拜托朋友从外地买回来才行。而上海的女孩子,不需要有这样的奔波和麻烦啊。

喜欢读书的,来上海就深刻感受到上海的名牌大学实在是比较多。学习好的外地人会比较顺利的考入上海名牌大学,在校园里面就可以深刻的感受这个城市。而如果自己高考没有能进入上海的大学,也希望毕业之后可以考取上海的研究生,以圆自己在超级大城市的求学梦。

喜欢打拼的,喜欢来上海。因为俗话说的好: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感觉上海的天地宽,舞台大,只要自己肯吃苦,肯拼,就一定可以有自己的一片天地。

很多的人也喜欢到上海来创业,感觉上海人的消费能力高,赚钱容易。
太多的人似乎感觉来上海就是可以赚钱的


既然来了上海7年,我就说说自己感受到的上海的好吧。
  
  上海的政策
  
  上海这个城市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城市。上海有宽广的胸怀容纳各路的英雄。而上海的政策是非常的透明的。
  
  举个例子。当时在2004年,我的同事告诉我说我符合上海的人才引进政策。我非常开心。于是登录了上海人力资源官方网站,按照上面提供的资料要求,递交了申请。户口的迁移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而在上海办事的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有咨询电话对外公布,而且有约定的工作日,规定在规定的时间内办理完毕该环节的工作。而我可以随时打电话咨询,询问户口办理的过程和进程。
  
  要知道,在外地,这样的事情如果不找熟人帮忙,很难办理那么顺利。而且,即使办理,也是完全不知道具体办理得怎样。时间拖拉,而且还要缴纳一些人情费,否则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当时在办理户口的时候,对比很明显。在上海,工作日打电话肯定有人接电话的。而老家没有。在上海,拿到了户口迁移证。而爸爸在老家办理正常的手续的时候,还必须请人家吃饭(这是普遍现象),否则,难。所以,办事情在上海就是政府的职能,而在老家就是人家吃拿卡要的资本。在上海可以正常办理的事情,到了老家必须走后门才可以。这一点,我切身体会,对比真实鲜明。

关于上海找工作
  
  在上海,肯定就是通过招聘网站找工作。基本就是按照能力来求职。大多数的情况下,大家的竞争还是比较公平的。理由很简单:上海的工作岗位多,而且很多的岗位是真正需要有能力的人才可以胜任。当然也有少数的人是靠关系。但是大多数的岗位是公开、透明的。但是,老家则不同。首先是经济不活跃,岗位少。另外就是由于岗位少,所以大家就是拼关系。谁的关系厉害,就可以跳到那个心仪的位子。所以时间久了,就成了恶性循环,人才越没有,能力越得不到锻炼,经济就越落后。(请原谅我这么说老家。我也希望老家可以发展,可是我不得不面对现实)
上海有太多的光环,可是上海也有上海的残酷。
  
  来上海的外地人大致可以归纳为二种:一种是来看看,最后还是回老家。另一种就是一定要混出个模样来。
  
  第一种,来上海看看。这样的人基本都是年轻人,在自己年轻气盛的时候想闯世界,到大都市看看,开眼界的。他们最初就是抱定自己最终会回去的。最好赚点小钱回去。这样的人心态很好。
  
  另外一种人就是一定要混出个模样来的。他们本事是特别有理想的一群。希望凭借自己的热情可以有一片天。这样的人一般都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人,因此给自己的压力大一些。
其实,如果来上海打拼,一定要了解在上海生活的一些基本知识。
  
  上海的房价
  
  2009年下半年,上海的房价达到了历史的高位。成就也是历史的天量。来上海打拼肯定是要解决自己的住宿问题。理想的状态就是上海有亲戚、朋友可以帮忙。这样自己可以节省一大笔开支。
  
  但是大多数的人都是只身来上海的,只能租房。租房还是以安全为主,不能为了便宜而混居在人员复杂的地区,为自己的人身、财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租房的话,自己可以当二房东,也可以当房客。
  二房东:自己租下整套的房子,支付房东房租。然后自己再将其中的1间或者2间转租给其他的房客。优点: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地段、房间、房型,甚至自己还可以少赚一点差价。缺点:对自身的资金要求比较高。如果房间没有及时出租或者出现断档,损失则只能自己承担。而且必须照顾其他的方面,例如账单的支付等。
  
  房客:一般都是通过网络寻找合租的伙伴。就是与二房东签订合同。相对来讲,自己的选择余地比较狭窄。而且有的时候不得不面临合同到期而不得不搬家的尴尬;

上海租房的规矩一般都是付三押一。也就是同时支付4个月的房租。而且每个月的水电煤等账单是每月支付的。记得当初我在上海租房的时候,支付了房租之后,口袋基本就空了。那个时候真的是囧啊。
  
  外地人在上海买房还是非常困难的。目前,上海的普遍的房价是1.5万元/平方。如果打算买一个2室1厅的房子,基本也要100万。而且,最让人心痛的就是,目前100万的房子很难找。要不就是N小的房子,破旧不堪;要不就是N远的距离,基本就是在乡下。如果在城区,还是比较困难的。
其实不仅是外地人抱怨,上海本地人也会抱怨房价太高。上海在没有进行房改之前,都是公房或者老房子(缴纳房租,等待拆迁)。后来房改了,有的就是把公房买下来,成了私房。而老房子由于年久破旧,面临拆迁。早期拆迁的,被安排在某些区域。那个时候,感觉这些区域已经很远了,可是对比现在上海发展的速度,某些当年的动迁安置地区现在也是不错的地段。而目前拆迁安置的就是标准的N远了。所以上海的变化速度真的很快,但是本地的老百姓如果有点小钱,就拒绝到乡下,贴点钱在市区买房子。如果没有什么支付能力,那么也变成了郊区人了。实际,上海本地人也有自己的无奈,并不是想象的那么风光。
上海的工资
  
  由于工作的缘故,会了解一些职位的一些工资情况。其实在上海的普通老百姓没有那么光鲜。一般人每个月可以拿到手3000-4000,中等位置是6000-7000,而如果月薪过万的的确是比较少的。大多数的老百姓的工资基本都是在6000以下的。家庭收入在15000左右的就是不错的了。外资的工资会比较高一点,私营企业额一般工资会低一些。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哦。目前的大公司的工资也不见得很高,理由就是大公司认为自己的品牌也是钱。而小公司为了吸引人才,也可以开到年薪30万的水平。所以现在不可以用一刀切的思路思考问题。
曾经见证了一个上海本地人的家庭生活。之所以说他们是上海人是因为他们可以讲上海话,而且家庭成员有上海户口。但是他们是上海知青返城人员。孩子早早回到上海,而夫妻为了孩子也早早回到上海。由于外地的钱在上海的确是缩水,所以买了一个小房子,3口人缩在40个平方米的房子里面。孩子由于2个城市的教材无法衔接,所以没有考到学校。好在有一个上海户口,找工作比较容易。在餐厅当服务员,每个月不到2000元。而父母的退休工资一共只有4000多,因此家庭月收入6000多一点在上海的确是比较艰难。因此,他们从来不在外面吃饭,从来都是自己烧饭,从来都是找经济的东西买,从来不乱花不应该花的钱。星巴克的咖啡对于他们来说是异常的奢侈,偶尔打一次出租看到计价器都会心惊肉跳。看到这样的上海人本地的生活,除了感慨,就是深思。其实,上海还有很多的面是人们无法看到的。
刚刚来到上海的时候,看到上海的电视节目,感觉家长里短的事情搬到了屏幕,而主题都逃不过二个词:房子、钱。那个时候,我会鄙夷上海人,感觉他们唯钱至上,感觉他们非常的现实和势力,为了房子家庭成员会打官司上法庭,亲情在钱面前仿佛已经失去了颜色。可是,随着上海房价的高涨,这样的节目越来越多。而自己在高房价面前而无奈的时候,也漫漫的理解了为什么上海人会对房子那么的在乎,转而会理解他们。
  
  其实,上海本地人也是普通人。上海是他们的家乡,他们无处可退。可是他们不得不面临着与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精英竞争来争取平等的工作机会。对比来说,他们肯定不是那么有竞争力。可是,由于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加,而来上海的都是有能力的人,他们自然有意无意的抬高了上海的房价。而上海本地人的工资也就那么点,他们怎么来购买商品房?而房子动辄几十万、上百万,作为普通上海人,真的是不吃不喝一辈子或者二辈子的收入,他们怎么能不去争取呢?
在老家,如果孩子结婚,基本上都是要买婚房的。如果2室1厅的房子基本30万可以了。原则上是男方家长出一大部分,女方家长出一小部分,或者孩子自己存一部分。总体来说,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要结婚,总归积攒家当供孩子的。所以在小城市的婚房,不是特别大的问题。可是上海就是一个顽症。
  
  在中国,有一个传统的观念,仿佛房子就是男方出,家具是女方出。可是在房价高企的上海,100多万的数字不是小数字。即使贷款的话,几十万对于普通家庭也不是那么的容易。因此,很多的父母都是站在自己的孩子的利益方面考虑,房子、面积、地段、谁出钱、写谁的名字、如何还贷等等,都成为家庭战争的导火索。情理上来说,没有谁对谁错,但是这样无休止的战争每天都在上海上演。
上海的交通
  
  上海的交通对比北京而言,还是比较便利的。可是糟糕就糟糕在人实在的多。2009年的11月,由于地铁1号线发生故障,5万人在上班的路上受阻,造成城市大面积的堵塞。这个消息不仅仅成了当天上海的头条新闻,也引起了人们无限的反思。
  
  地铁怎么坏了?人多吗?人为什么都乘坐地铁?没有办法。地面堵塞,时间控制不准;住的比较远,只能乘坐地铁;没有别的线路,只有地铁。如果没有地铁怎么办?无法想象。人们如此高度的依赖地铁其实也是无奈。
  
  在上海,上班时间如果在1个小时之内能够到达就是比较幸福的事情。为什么呢?因为城市太大。上面已经说了,大多数的人不可能在市中心居住,而居住的地方会有点远。上海的地面交通在高峰期很塞的。所以转乘地铁的人很多。可是地铁已经超负荷运转了。在上海已经形成了地铁文化。很多人甚至在网络公布地铁攻略,介绍如何乘坐省钱,如何防止不被挤扁,那个地铁站的那个地方如何应对。。。。。。这就是大城市的文化。每每看到上下班的地铁中不得不很早起床去上班、或者大家沙丁鱼一般的在地铁车厢中间,深深的感慨:这就是自己梦想的来上海的生活吗?也是这是来之前无法想象的。
曾经的一个人力资源经理说,喜欢招聘上海本地人而不是外地人。作为外地人的我不解。深深的问:为什么?这不是歧视吗?该经理感慨的说:外地人的确比本地人能吃苦,也可以说比本地人有能力。可是呢?本地人给3000-4000,他们很开心。因为他们这是拿到手的,有房子住。而同样的3000-4000给外地人,外地人就不是那么开心。他们的房租每个月就是1000多,去了吃住,基本就剩下一点点。他们不会满足这样的工资,就不断的通过跳槽来增加自己额工资。作为个人,跳槽可能提升自己;但是经常跳槽,对个人的发展是不利的。而本地人的稳定性要比外地人强,因此外地人让我们又爱又恨啊。虽然听起来优点刺耳,但是却是事实,也是无法改变的无奈。但是,我还是赞同的点头。
海本地人心思的细致是让外地人折服的。开始的时候会非常的蔑视,感觉恶心,感觉小家子气。可是,时间久了,感觉自己也在向他们学习。为什么呢?其实他们是细致的过日子。你很难想象北京男人可以随身携带零钱包,因为北京男人是万万不可能做这样的事情的,而且如果身上硬币哗啦乱响,会感觉影响自己的男人形象。而上海男人对于硬币可是专门进入零钱包或者钱包的夹层。这也是为什么硬币在上海是那么的普遍而在北京是如此的不受欢迎的原因。
  
  上海人的细致对外人可能是无法理解的吝啬,可是如果他们的细致对自己家人和自己的生活,那么家庭生活还是可以过的有声有色的。因此优惠券在上海非常有市场。货比三家的淘宝也特别受上海女孩子的欢迎,可以实惠的享受不那么奢侈的小资生活(待续)


上海的公司人才济济。海归、博士、硕士到处都是。很多的时候感觉就是人才浪费,可是这就是当前的职场现状。门槛很高,但是也许是一个第三方的员工就可以做的事情,要求海归硕士。可笑的同时,也是上海激烈竞争的残酷。
  
  80后的海归看70后的海归就愤愤不平。为什么你们那个时候竞争不那么激烈,而到了我们什么都没有了。起初的时候以为是玩笑,可是随着媒体关于70、80、90后的对比,意识到这的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70的人感觉,那个时候已经很竞争了,怎么80的竞争就那样了呢?70毕业的时候,可能国家分配,也可以自己择业,费了点劲,但是还是有了一个坑。而80毕业的时候,这个世界的坑仿佛都消失了。毕业之后就立刻失业的现实然莘莘学子扼腕叹息,而70的人不会那么轻易的把这个坑轻易让出来。如果单单从年龄上来看,差别不是很大。可是如果从经历来看,时代的飞速带来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格局。然而,世事无绝对。新时代带来了新时代的机会,80的创造力史无前例的爆发。他们身上的优秀潜质让更多的人感觉中国是有希望的。
与来到上海的同学聚会,大家交流自己在上海的状况。打拼了N年,同学基本都是长得差不多:工作稳定、有房有车(房子贷款没有还完)、孩子还小、父母在老家。大家唏嘘感慨工作过程中同事的虚伪,骂骂老板的不是人,回忆一下青葱岁月,喝几杯,看看表,赶着回家,第二天要起早。
  
  也许这就是标准的新上海人的生活。可是这样的生活也许不是N年以前所能想象的。豪情没有了,锐气没有了,现实了,虚伪了,安定了,现实了。
互相问一句:你感觉工作是为了生活还是生活是为了工作?仿佛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其实,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一味的只是为了工作,而没有了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女强人之类),也许得到了很多之后,突然感觉高处不胜寒。职场都是利益的较量。大家都是互相的棋子。女人在披荆斩棘之后,得到的是人家的敬畏(至少是表面的),可是内心的孤独无人能知。剩女横行的时代,很多的剩女都是三高人士。这个时候,她们希望有一个人在身边与自己分享。意识到应该找一个人的时候,大多数的男人都是吓跑了。曾经与某三高女交流,她哈哈大笑之后也有无限的无奈。35岁了,不知道还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丈夫。退而求其次的离婚男士可能也是麻烦多多,所以她将一切交给了缘分。这就是A女。上海还有很多剩下的D男。在老家,这样的案例可真是少啊。25岁没有出嫁,所有的人都是努力撒网,一定要走“规定”的年龄解决终身大事。感觉很传统,可是有的时候,传统就是应该遵循的规矩啊。
在上海,爱情是奢侈的。这是看了N多身边的例子的总结。老家的人感到困惑和不解:上海有2000万人,难道就没有一个适合你的。不可能。是的,上海的人多,可是身边的就这么几个人:不经常见面的朋友和天天工作的同事。
  
  上海的工作时间基本是早上8-9点,到晚上5-6点。外加在上班路上的平均时间:2个小时。也就是说每天6-7点钟起床,7-8点钟回家。如果偶尔与朋友见面,基本上就是放在周末了,平时的时间实在是太紧张了。下班高峰约了在某处见面就已经7-8点了,一般的餐厅10点钟也就打烊了,而自己还要寻找可以回家的交通工具,思考着明天的工作。
  
  固定的生活轨迹,决定了每个上班族的行走范围是固定的、狭窄的。幸运的,可以在自己狭窄的、有限的范围找到自己的最爱。而更多的人则是戴着面具和伪装在工作。那么同事眼睛中的你肯定就是是真的,怎么可能摊开心扉谈情说爱呢?终于到了周末,可以睡个懒觉,一不小心,四分之一个周末就没有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可能在上海有了感觉,那么年龄也一不小心成了大龄。
有限的范围决定了无法拓展自己的社交范围,而有限的范围内也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什么是合适的人选?在父母的眼中,合适的人选是:人好,性格好,工作好,经济好,家庭好。。。。总之什么都好(可以理解父母的想法,因为天下的父母都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可是这么好的人在哪里啊?可能天下的好男人都成了别人的老公了。而目前,仿佛剩下的人都开始有了懈怠的情绪,这就导致了对感情的不特别关注和认真,真的逼得紧了,或者迫于外界的压力(周围的压力是很多人不得不低头的因素),不得不结婚了。可能感觉结婚就是解决问题了,岂不是真正的生活是从结婚才刚刚开始的。婚后的生活非常满意的占总体比例不是特别多,原因很简单:结婚之前没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沟通交流,也不是特别的了解,矛盾多多。
来上海的外地人都希望有一个好工作,才来上海的。可是上海的工作就真的那么好吗?诚然,上海的国际大公司很多,外资公司很多,私营企业也很多,如果不挑不捡是很容易找到工作的。开始的时候,只要能活下来,当然是不挑不捡了。可是,通过跳槽,可能工资增加了,职位提升了,公司也有小到大。这个社会就是金字塔,在底层的时候,容易往上走。到了一定的程度,往上就比较困难了。不是能力不足,可能最多的还是机遇。还是那个比喻,如果没有坑,再好的萝卜也只能等着。在小公司,可能你的能力很容易凸显出来,因为你吃苦,你是人才,你有能力。可是,当你到了中等规模的公司甚至大公司,所有的人都有能力,都是人才,都是精英。在那个时候,你的能力就很难凸显出来。因为越是大公司,体制越是完善,人的可替代性就更大。可能开始你感觉自己无所不能,可是到了大公司,就是一个螺丝钉了,只有自己标准的职责范围,那个时候你感觉自己是成功呢?还是失败呢?从某种角度看,你是成功的,毕竟你可以通过N个阶段的N年努力的N个面试,来到了一个超大的国际公司。但是,公司从你身上所需要的东西可能是越来越少了。但是你所在公司的门槛却是越来越高了,你所享受的福利是越来越好了。可是你的成就感却是越来越差了。因此,如果真的来上海工作,不要特别迷信大公司,而是要找合适自己的公司,给自己定位定好。这样才不会有失落,才不会患得患失。
上海的生活质量高吗?这个问题有点难回答。如果说生活质量,上海的设施可是很齐全噢,想怎么样都可以。吃饭、休闲、消费的地方应有尽有。可是,你每天都在享受这个大城市给你带来的这一切便利吗?你是不是每天都去外滩?或者去HAPPY啊?肯定不是,因为没有时间。
  
  而在小城市的好友,可能当时没有你优秀,也没有来什么大城市,只是早早的嫁人,结婚生子,工作就是那样,房子老早买好(那个时候可是非常便宜噢),老公的父母是自己家的什么的什么的什么,反正在一个小城市任何2个人都可以拐几个弯就联系的到的。每天5点钟下班,半个小时到家,6点钟吃饭,7点钟跟孩子去公园转转,8点钟回家聊天,9点钟可以睡觉了。休闲,可是高质量。而9点钟的你可能晚饭才刚刚吃好,抑或是你还在加班,或者是在回家的路上,疲惫着。
  
  这样对比下来,上海的生活质量高吗?也许在人家眼里,你是精英噢,在大城市,大公司,混得很好。可是,也许你暗地里还是在羡慕当年不才的那个朋友。她什么都有了,而你呢?是不是她那么容易得到的一切,对你而言却是那么的困难呢?为什么在上海,这一切看似很简单的生活却那么的不同呢?
本文来自:我爱研发网(52RD.com) - R&D大本营
详细出处:http://www.52rd.com/bbs/Detail_RD.BBS_226148_11_1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