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未来

来源:互联网 发布:尤克里里手机调音软件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8 18:56

第四章 

 

§4.1  从经济全球化到全球一体化

全球一体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未来人类社会大致顺着以下脉络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政治、经济、社会一体化

区域经济联盟区域政治经济联盟世界政治经济联盟

联合国世界议会地球邦联地球联邦

现在及未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是势不可挡的,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交融,互为一体,必将逐渐出现世界政治、经济、社会一体化,即出现世界政治、经济联盟,或者称“地球邦联”、“地球联邦”,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任何人都无法阻挡。

“欧盟”是人类社会一体化进程中的典范和缩影。“欧盟”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有力证明了“团结发展”的真理性,“欧盟”盟旗就采用“同心圆”来表达彼此的团结一心。半个世纪以来,欧共体不断深化与扩大,取得了举世瞩世的进展,展望未来,伴随着东扩的完成,一个至少囊括27国,近4.8亿人口的区域一体化组织将在欧洲出现。数百年来以战争、强权和均势为主要特征的欧洲民族国家关系,将转变为以和平与深度一体化为特征的新型关系。

有关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全球化的专著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包括笔者在内的众多学者、政治家都认为,有必要对“联合国”进行适当改革,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联合国”是二战的产物,其结构已不能真实体现当今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例如,德国、日本作为世界经济强国,应当在“联合国”发挥与其实力相称的作用。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联合国的作用将不断提升,未来将升级为“世界议会”,世界议会由上议院和下议院组成,上议院由十几个强国、大国和有影响的国家联盟组成,如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巴西、印度、瑞典、阿根廷、波兰、墨西哥、非洲联盟、阿拉伯国家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非洲联盟可由南非埃及阿尔及利亚代表出席,阿拉伯国家联盟可由沙特代表出席,东南亚国家联盟可由印度尼西亚代表出席)。下议院包括世界所有国家。

上议院处理重大国际事务,有些类似于现在联合国的安理会,但涉及领域更广。经上议院通过的决议具有法律效力,由世界各国共同监督强制执行。如果上议院通过的决议有失公正,并且有下议院半数以上成员国提请再议,有关决议需交由下议院再议,下议院经过商议后,可将上议院的决议否决,敦促上议院提出新的方案,或者同意执行。

这种组织结构是相当公正、合理的,它使强国、大国在世界上发挥了与其综合国力相称的作用,国家越强,其对别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就越强,在议会中会拥有更多朋友。同时小国、穷国、弱国也可以用结成“国家联盟”的形式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公道自在人心”,如果上议院的决议有失公正、公平,它依然会被下议院否决,使正义得到伸张。

世界议会的另一个主要职能是立法,通过完善《国际法》,使国家行为更加规范,有利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同时加强国际的环保和反恐怖立法,使各国国内的《环保法》和《反恐怖法》顺应《世界环保法》和《世界反恐怖法》。

联邦和邦联都是复合制国家结构的具体形式。在历史上,联邦多是由邦联演变发展而来。在近现代,联邦是复合制国家的主要形式。联邦一般由若干成员(如州、邦、共和国等)组成,是一个联盟形式的主权国家。联邦有统一的宪法,其中规定联邦及其成员均分别享有一定的主权。联邦规定有统一的法律制度、统一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联邦宪法的规定之下,联邦的各个成员也有自己各自独立的法律制度、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国际事务中,联邦通常由其中央政府所代表。即是说,联邦的对外主权一般是归一的。但是,组成联邦的各个成员在其各自领域内,却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邦联虽然也是复合制国家的一种形式,但它不同于联邦:虽然它也是由各个成员国组成的,但它通常没有统一的宪法、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没有统一的独立法律制度。邦联虽然也可设立“议会”,但其决议必须经组成邦联的各成员国批准才能生效。一般地,邦联不具备统一的国家主权;而无论在对内方面,还是在对外方面,组成邦联的各个成员国都仍是独立的主权者。简言之,邦联仅是一种松散的国家联盟形式。

大约在1000年之后,“世界议会”会逐渐发展成“地球邦联”,地球邦联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实行集体领导,委员会成员由国家或区域国家联盟领导人出任,委员会组成应该兼顾各方利益。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地球邦联将逐渐发展成地球联邦,地球联邦委员会为最高权力机构,实行集体领导,委员会成员由各国、邦、州领导人出任。如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万国邮政联盟、国际电信联盟、世界气象组织、国际海事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二十几个有影响的国际组织将逐渐发展成“地球联邦”部级机构。

地球联邦这种“地球人类共同体”的凝聚力在于:

1.顺应地球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体现人类的共同利益,团结一心,共同发展,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共同开拓无尽宇宙疆土,开发宇宙无尽宝藏。

2.完成神赋予人类的使命,实现人类的终极价值,使人类的存在获得终极意义。

3.和平解决政治、经济、社会争端,使全人类生活在和睦的世界中。

4.使地球资源获得更合理流动,各地人民各得其所,强者带领并扶携弱者,共同奔向繁荣富足的未来。

5.地球人类是一种命运共同体,我们共同面临着众多重大威胁。同时面对浩翰的宇宙,人类的力量还显得太渺小,开拓宇宙疆土的工作必须由全人类合力才能完成。

等到地球人类的融合程度相当高,且广泛处理银河系星际事务,地球联邦可以改为“总统”制,这大概要等到一万年以后。

 

§4.2  世界新秩序

这里的“世界新秩序”是指在人类社会形成“地球邦联”之前这一时期的世界秩序。笔者构想的秩序框架如下:强国带领大国、小国、穷国、弱国,共同奔向和平、繁荣的未来。我们知道大国未必是强国,强国之所以“强”,自然有它必然的原因,它代表着当代最先进文明,其它国家必须向强国学习,才能使自己逐渐富强。这是一个倡导经济竞争(文争)的世界,“优胜劣汰”是自然界、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公平法则”。“向强者学习”,“能者上”是宇宙的真理。在这种世界新秩序中,强国的自身价值得到体现,大国、小国、穷国、弱国在与强国的合作中得到实惠,经济得到快速健康发展。同时为了防止强国以强凌弱,大国以大欺小,需要建立一种国际调停、仲裁机制,使弱国、穷国、小国有伸张正义的地方,改革后的联合国、世贸组织等有影响的国际组织及未来的“世界议会”可当此任。这种世界秩序的规则是公正、合理的,不带有任何偏向性,通过不断学习,大国、穷国、弱国、小国也可以成为强国;如果不思进取,强国也可能沦为弱国,人类的历史在反复证明这一质朴的真理。人类社会正是在这种新旧代谢中不断发展,获得勃勃生机,不断向人类社会输送新鲜血液(新的思想、新的文明)。

 

§4.3 宇宙主义和全球主义

总体上讲,宇宙主义中的政治主张是“全球主义”的高度发展,笔者借鉴了全球主义中很多合理成分,同时兼顾“国家主义”的现实要求,未来的地球联邦实质上还是一个国家,而且在这个国家内部,生存资源更加合理流动,不同区域的人群各得其所,这是一个相对公正、公平,没有压迫、战争,充满祥和的国度。最关键的是,笔者找到了唯一能整合全人类的事物——宇宙之神,宇宙的主宰。由于人难免存在偏见、迷惑,因此一个人或一群人无法整合统一全人类,只有神及其显现出的真理、科学才能统一全人类。而且宇宙主义与全球主义的适用时间尺度有很大差异,全球主义的适用时间最多十万年,而宇宙主义却综合了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所有优秀成果,明确了宇宙及有机生命的发展脉络,使其适用时间长达几千亿年。

全球主义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期。众所周知,斯多葛派是自然法理论的真正奠基人。在斯多葛派看来,自然法是源于世界性的、与生俱来的一些基本原则。人必须自觉地做到与自然的和谐,因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国家就应当是一个世界国家,每个人也就是宇宙公民。斯多葛派的世界主义主张明确表达了贬低单个国家(城邦),推崇世界国家的观点。类似的见解还有古罗马对自然法、万民法的肯定,中世纪的但丁对“世界帝国”、世界和平的认同。在近代,卢梭的“邦联论”和康德的“永久和平论”是全球主义的直接思想渊源。卢梭的“邦联论”是基于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思考。他希望消灭战争,实现欧洲的永久和平,欲达此目的,他主张建立欧洲邦联。康德的“永久和平论”以道德法则为依据,在他看来,实现永久和平的关键是为理想中的道德本性和道德责任的展现创造条件,从而使国家在对外行为中自觉、理性地遵循国际法,在国内则切实推行共和制。

一些政治家们也对全球主义表示认同。前联邦德国总理、社会党国际主席勃兰特在其所主持的关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经济关系研究的报告中指出:国际社会已出现了一种新的认识的苗头,即认为人类正在成为一个统一的社会,因此,“我们的应该是实现一个建立在契约、协商一致而不是强制基础上的全球社会。”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也于1992年撰文表示:“使用几个世纪的绝对的排他式的主权学说已不再成立”。

全球主义的思想还渗透在国际社会的一些重要文献里。在这方面,最有说服力的是国际社会对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197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是人类就环境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会议,这次会议的非正式报告鲜明地阐述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思想。报告指出:“我们已进入了人类进化的全球性阶段,每个人显然有两个国家,一个是自己的祖国,另一个是地球这颗行星”。该报告认为,世界的相互依存空前加强,环境的统一性日趋突显,在这种情况下,人类必须学习并确立一些新的知识,即“关于分享主权经济和主权政治的伙伴关系的新意识;关于必须超出狭隘地忠顺于部族和国家的老传统,而忠于更广大的全人类。”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立足于世界的相互依存和全球性挑战,在其著名的《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同样认为:“人类需要的一致性,要求有一个有效的多边系统。这一系统要尊重协商一致的民主原则,并承认,不仅地球只有一个,而且世界只有一个。”1992年人类第一次环发会议发表的《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指出,这次历史性会议正是“怀着在各国、在各社会各个关键性阶层和在人民之间开辟新的合作层面,从而建立一种新的、公平的全球伙伴关系的目标,致力于达成既尊重所有各方面的利益,又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的国际协议,认识到我们的家乡——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而召开的,其目的就是通过建立全球性伙伴关系,迎接环境与发展的挑战。

面对人类的困境与挑战,宗教界也从伦理角度做出了全球主义的响应。1893年第一次世界宗教议会大会后一百年,世界宗教人士于1993年在芝加哥召开了第二次世界宗教议会大会。大会发表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深刻反映了全球主义的影响。宣言概括了人类面临的困境,认为摆脱这种困境需要一种全球秩序,而全球秩序的建立又有赖于全球伦理。“我们所说的全球伦理,指的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种基本共识”。宣言主张,人类应“献身于一种共同的全球伦理,更好地相互理解,以及有益于社会的、有助于和平的、对地球友好的生活方式。”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都提倡天下大一统。

在国际政治学领域,全球主义思想与相互依存论、新自由主义、生态政治论密切相关。按照相互依存论的观点,世界变小,地球村的出现,使得国家在取得人类福利和安全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小,而国际组织的作用则与日俱增。新自由主义在相互依存论的基础上,强调了国家中心范式正在向世界政治范式转变。这种新的国际政治范式凸显了非国家行为体的作用和国际合作的意义。至于生态政治论,则更明确地指出:“生态的挑战迫使我们重新开启有关自然与国家主权局限性这一问题的探索之门”,一种新的“星球意识”随之产生,“它导致了不是基于领土之上的政治认同感,建立起了新的政治组织和行动的机制”。除此之外,从更大的背景上来看,后现代主义思潮也为全球主义推波助澜。它对已有知识与权威合法性的反省,对多元主义方法论的青睐,使其在国际关系领域倡导“全球理论”、“世界政治”、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互动。

全球主义的兴起是当代的一个基本事实,其根源在于世界各国的相互依存。而这种内在的高度相关性首先是市场经济向全球扩张的必然逻辑,其次是人类物质文明迅速发展,特别是通信、交通的革命性变革的结果。

 

§4.4  类社会的“趋同”和“统一”趋势

人类社会的“趋同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这种“趋同化”现象已深入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潮流的原动力就是人类希望追随好的有生命力的思想和发展方向。当今世界哪些思想,哪些社会最有生机,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其中经济活力是衡量的一个重要指针。这是任何保守势力无法阻挡的,如果保守派得势,就意味着落后、贫穷、僵化、愚昧。

美国研究“趋同化”的专家格奥利认为,“趋同论”是对20世纪以来许多理论诸如“福利国家论”,比较经济学、混合经济论等的综合吸收与发展。

笔者认为,近一万年来,人类社会一直进行着“趋同化”进程,是从趋近、趋似到趋同的演化过程。由于世界理性的预先目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人类社会存在着趋近之势,这一趋势发展到终点就是人类社会的“大同”,笔者所称的“大同”是指在人类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世界观上的相同,而文化中其它因素则应该是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趋近规律是指人类社会在纵向和横向时间轴上,在空间距离上日益接近的趋势。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以及未来的“全球社会”,历史上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一直探索、追随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和社会制度,这就是一种逐渐“趋同”的进程,“趋同”是一种“合”的过程,当然其中也会出现一些“分”的插曲,但这种“合”的总趋势不会受到多大影响,因为“趋同”的过程就是人类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而真理只有一种,因此“合一”是必然的。这种“合”的阶段性终点即实现“全球社会”,全球一体化的人类社会。

地球人类社会的最终统一是必然的,从图86中可看出这种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在140000290000年前,由人类共同母亲繁演的后代逐渐向各洲扩散,分居各地,这是“分”的过程;到了公元前20000年,人类由散居逐渐走向群居,经过“氏族融合,部落融合,部族融合,民族融合”四个阶段,族群人数越来越多,并逐渐形成社会、国家,“族群融合”就是不断走向统一的过程,民族融合的终点就是实现“地球人类共同体”,这是“合”的过程。

国家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组织形式,由国家大小也可看出这种“族群融合”的趋势,从古代部落、部族组成的城邦小国,随着族群不断融合,国家的版图也越来越大,族群人数越来越多,种类却越来越少。

 

§4.5  和平发展  团结共荣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夺取生存资源的历史,其惨烈程度令人发指。当人类步入宇航时代,就必须重新建立新的生存资源观、利益观和价值观。这就象一个有二百多人的大家庭,却彼此为争夺家族内非常有限的资源而明争暗斗,尔虞我诈,甚至骨肉相残,这是一幕何其悲惨的人间悲剧,但这种悲剧时至今日还在地球上频繁上演。这个大家庭没有看到在家庭之外还有无尽的资源,无穷的生存空间,那就是银河系、宇宙中无数适合人类发展繁演的类地行星。人类必须团结一心,形成合力,方能发掘银河系宝藏,未来人类不会再为夺取资源而争斗,因为宇宙宝藏是人类分享不完的,那时人类社会将不再有贫困,不再有战争,充满祥和幸福。

全人类团结起来!勇往直前!去消灭魔鬼、邪恶、地狱,去消除人类共同面临的威胁,去开拓宇宙无尽疆土,去发掘宇宙无穷宝藏,去统治宇宙行星群,使宇宙行星群文明化,使之成为充满“善与爱”的天堂。

人类团结共荣是最高利益,只有和平发展才能使全人类都分享利益,争斗只能走向毁灭。历史上,人类为了争夺“利益”,最终得到的只有死亡、废墟和仇恨,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日,这种争斗最终必将走向相互摧毁,甚至是全人类的消亡(如果使用生物或核武器)。国家、人民的最高利益就是人民能够世代繁荣富足,在今日及未来,这一切只能通过和平手段来获取。

和平是于全人类有重要意义的肯定性象征之一,和平是最普遍的起统一作用的象征,它也是全人类作正面响应的少数象征之一。

和平与战争是国际关系中两种最基本的状态,而爱好和平、追求和平、维护和平,从来就是人类生存的原则之一和共同的美好愿望。所谓“和平”,是指整个世界的和平,即不打世界大战,不打核生化战争;同时也反对局部战争和常规战争。和平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和命运,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前提,它将给人类发展和其它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所以,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

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目的,它既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形式,又是人类持续进步的必要前提。所谓“发展”,一方面指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综合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也指不同文化的国家、地区的共同繁荣和进步。所以,发展不仅是指各国自身的经济发展,而且是指整个社会的发展,即整个人类的共同全面发展。在经济相互依赖、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已不能仅仅取决于自身的努力,而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是当代的历史潮流,并成为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它直接关系着人类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和平与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既各有特点,又密切相连,两者之间互为因果、互为条件、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发展需要和平,和平离不开发展;在和平中不断发展,在发展中维持和平,这是人类社会走向美好未来的重要保证。

就人类目前的智能级别而言,希望他们为和平而和平,是很难的,因为他们需要从获取利益中得到快感,使存在充满激情,所以必须让他们为利益而和平,只有和平共荣、团结发展才能使他们获得最大、最持久的利益、激情和快感。

 

§4.6  科学与真理

国家是组织、管理社会生活最有效的工具,它的功能至今尚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也就是国家的长期利益,两者是一致的,现在我们只需要解决国家施政中的短视行为,组织大量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专家作为政府高级智囊团,使国家的政治、经济行为充满科学性,具有长远目光,并组建一种具有崇高地位的“科学议会”,参与立法工作,使制定的法律更加合理,并向政府提出最佳的施政建议,使政策深得民心。“科学议会”是由自然科学家、人文社会科学家组成,由科学界共同推选。现今的议会成员是由各地选民推选出来,他们分别代表着某些特定利益集团或地区民众的现实利益,现实利益着眼于目前,有时难免具有短视性。只有科学性和现实性的兼顾,才能使国家持续发展,不然光顾着眼前利益,很可能是“竭泽而渔”。

在所有决策中,“科学议会”的决策是最客观、公正的,最具科学性,虽然不是十全十美,但必然是最接近真理的。科学家广泛参与各种决策工作,即决策的科学化是一种必然趋势,是人类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立法、施政的科学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就是真理,就是神旨,未来的科学家将在国家、社会发展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由严谨、公正的科学家提供真理,再由灵活、中庸、仁义的政治家上台施政。

 

§4.7  可持续发展

地球是一个整体,污染没有国界,“以邻为壑”和“自扫门前雪”的时代已成为过去,人类只有同舟共济,才能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并不是根据某些人的主观意志(或设想),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19726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简称《人类环境宣言》),并制定了斯德哥尔摩行动计划。宣言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扼要叙述了人与环境的关系,规定了在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方面所应采取的7个共同原则;第二部分阐述了在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方面所采用的共同原则所申明的信念。就有关自然保护、生态平衡、污染防治、城市化、人口、资源、经济、环境责任及赔偿、核试验、发展中国家的需求等一系列范围广泛的人类环境问题,从环境道德、环境战略、环境法制的不同角度,表明了与会者的“共同信念”。

由于这些观点和原则并未真正被世界各国的决策层所接受,到了198251日至18日,在内罗毕召开的人类环境特别会议,检查发现斯德哥尔摩行动计划并未收到实效。会议通过的内罗毕宣言提出:“然而应当指出,行动计划仅是部分地得到了执行,而且其结果也不能认为是令人满意的。这主要是由于对环境保护的长远利益缺乏足够的预见和理解,在方法和努力方面没有进行充分的协调,以及由于资源缺乏和分配不平均。……人类的一些无控制的或无计划的活动使环境日趋恶化。森林的砍伐,土壤与水质的恶化和沙漠化已达到惊人的程度,并严重地危及世界大片土地的生活条件。有害的环境状况引起的疾病继续造成人类的痛苦。大气变化(例如臭氧层的变化、二氧化硫含量日益增加和酸雨),海洋和内陆水域的污染,滥用和随便处置有害物质,以及动植物物种的灭绝,进一步威胁人类的环境”。从斯德哥尔摩(1972)到内罗毕(1982)经历了10年,虽然70年代中发达国家的城市环境污染状况有明显改善,但这只是局部有所改善,而整体仍在继续恶化,80年代出现了第二次环境问题的高潮。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性的严重环境问题已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全球性环境的不断恶化,引起了人们的深刻反思。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ECD)把经过长达4年研究和经充分论证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提交给联合国大会,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种模式既包含了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和批判,也包含了对规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理性设计。就理性设计而言,可持续发展具体表现在:工业应当是低消耗高效益,能源应当被清洁利用,资源永续利用、粮食保障长期供给,人口与资源保持相对平衡,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等许多方面。这表明了世界各国都已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必须转变发展战略,从传统的发展模式转变为可持续发展模式。

为了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1992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与相隔20年的斯德哥尔摩的人类环境会议对比,审视人类走过的足迹,可以发现经过20年的实践和反思,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和全球环境问题的严峻形势,取得了深刻而一致的认识;并明确了责任,主要责任直接地或间接地来自工业发达国家,这是公认的历史事实。当然,明确发达国家对环境问题应负主要责任,也不能掩饰发展中国家的责任。除了历史上的原因之外,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处置不当或管理不善造成的,而且呈发展趋势。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这次大会找到了环境问题的根源,找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世界各国普遍接受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回顾1972~1992年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经过深刻反思后所做出的唯一正确的选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一、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实质

1)概念

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英国经济学家皮尔斯和沃福德在1993年所着的《世界无末日》一书中提出了如下的定义:“当发展能保证当代人的福利增加时,也不应使后代的福利减少。”

对可持续发展所定的定义当然不只上述两种,但概括起来不外乎以下两个要点。

发展必须受到制约  人类应坚持与自然和谐的方式,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这是人类的基本权利;但却不应凭借手中的技术与投资,以耗竭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方式求得发展。

代际应保持公平  当代人在创造和追求今世的发展与消费时,应同时承认和努力做到使自己的机会和后代人的机会相平等,所以,绝不能剥夺或破坏后代人应当合理享有的发展与消费的权力。

2)实质

从生态理论的角度来分析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态系统协调稳定的运行状态,包括:生态流的运行保持在一种稳定状态,即不随时间推移而衰减;人类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运行状态,是一种可持续保持的无限永恒存在的状态;可持续运行的生态系统其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还原功能、调节功能可以始终保持着提供资源和服务的潜力。

从环境与发展的角度分析

从现实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来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实质是:尽快发展经济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基本需要,但经济发展不应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经济与环境必须协调发展,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其实质主要包括以下3点:A.对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不超过其更新速度;B.对不可更新资源的开发利用速度不超出其可更新替代物的开发速度;C.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包括累积量)不超过环境容量。

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

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安全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这表明,可持续发展虽然缘起于环境保护问题,但作为一个指导人类走向21世纪的发展理论,它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它将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已经成为一个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性战略。具体地说:

1)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十分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基础。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以提高经济活动中的效益。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根本性转变是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方面的必然要求。

2)在生态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改善和提高地球的资源生产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因此,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需要节制,没有节制的发展必然导致不可持续的结果;同时又不同于以往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脱离的做法,而是要求保护与利用要合理地结合起来。可持续发展强调对环境资源的预防应该重于治理,要求在发展的整个过程而不是末端,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3)在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社会公平是发展的内在要素和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鉴于地球上自然资源分配与环境代价分配的两极分化严重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普遍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障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地球社会环境。这就是说,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可持续是基础,生态可持续是条件,社会可持续才是目的。人类应该追求的是以人为目标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作为一个具有强大综合性和交叉性的研究领域,可持续发展涉及到众多的学科,可以有不同重点的展开。例如,生态学家着重从自然方面把握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是不超越环境系统更新能力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学家着重从经济方面把握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持自然资源质量和其持久供应能力的前提下使经济增长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社会学家从社会角度把握可持续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是在不超出维持生态系统涵容能力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改善人类的生活品质。科技工作者更多地从技术角度把握可持续发展,把可持续发展理解为是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绿色工艺或技术系统。[172]

三、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方式。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遵从一些基本原则:

1)公平性原则(Fairness)。可持续发展强调发展应该追求两方面的公平: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即代内平等。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的生活的愿望。当今世界的现实是一部分富足,而占世界1/5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占全球人口26%的发达国家耗用了占全球80%的能源、钢铁和纸张等。这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代平等。要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本代人不能因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

2)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思想是指人类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公平,还要顾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离开了资源与环境就无从谈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可持续发展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发展,因此发展必须有一定的限制因素。人类发展对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应充分顾及资源的临界性,应以不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大气、水、土壤、生物等自然系统为前提。换句话说,人类需要根据持续性原则调整自己生活方式、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而不是过度生产和过度消费。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本身也就衰退了。

3)共同性原则(Common)。鉴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唯一的。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原则和持续性原则,则是应该共同遵从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就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从根本上说,贯彻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如果每个人都能真诚地按“共同性原则”办事,那么人类内部及人与自然之间就能保护互惠共生的关系,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

如果说,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等内容的协调发展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那么,管理、法制、科技、教育等方面的能力建设就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支撑体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保证,即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个国家的政府和人民通过技术的、观念的、体制的因素表现出来的能力。具体地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包括决策、管理、法制、政策、科技、教育、人力资源、公众参与等内容。

1)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非常有效的管理体系。历史与现实表明,环境与发展不协调的许多问题是由于决策与管理的不当造成的,因此,提高决策与管理能力构成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要求培养高素质的决策人员与管理人员,综合运用规划、法制、行政、经济等手段,建立和完善可持续发展的组织结构,形成综合决策与协调管理的机制。

2)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具体化、法制化的途径,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立法的实施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付诸实现的重要保障,因此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制体系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法制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实现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使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得到控制,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可持续发展的科技系统。科学技术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没有较高水平的科学技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就不能实现。科学技术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可以有效地为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提供依据和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加深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扩大自然资源的可供给范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提供保护生态环境和控制环境污染的有效手段。

4)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有高度的知识水平,明白人的活动对自然与社会的长远影响与后果,要求人们有高度的道德水平,认识自己对子孙后代的崇高责任,自觉地为人类社会的长远福祉而牺牲一些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这就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中大力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精神的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应该不仅是使人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知识,也使人们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水平。这种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这种主要形式,也包括广泛的潜移默化的社会教育。

5)可持续发展的公众参与。公众参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证,因此也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行动,必须依靠社会公众与社会团体最大限度的认同、支持和参与。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参与应该是全面的。公众与社会团体不但要参与有关环境与发展的决策,特别是那些可能影响到他们生活和工作的决策,而且更需要参与对决策执行过程的监督。

贯彻可持续发展理论将导致人类文明的新的更替。如果说一万年以前的农业革命实现了从原始渔猎文明到农业文明的转换,200年以前的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换,那么实施可持续发展将呼吁人类社会从当前的工业文明走向未来的生态文明。完整地说,可持续发展观与工业革命延续下来的传统发展观念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发展,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正是在这些方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标志了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发展观念的重大革命,标志了它是一个有利于人类健康地走向21世纪的新的发展理念和行动纲领。我们可以期望,可持续的生态文明将会成会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全球21世纪议程》强调人类正处于一个历史的抉择关头。我们可以继续实行工业化以来的现行政策,保持和加大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但这样的结果是使世界各地增加贫困、饥荒、疾病和文盲,是使我们赖以维持生命的地球生态系统继续恶化。如果人类不想进入这个不可持续的绝境,就必须改变现行的政策,改变所有人特别是穷人的生活水平,从国家、区域、国际水平上更好地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要争取一个更安全、更为繁荣、更为平等的未来,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成功,必须联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上述基本思想贯穿于《全球21世纪议程》的各个方面。例如,关于转变消费方式。传统发展模式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式,导致环境恶化和贫困加剧。若要达到可持续的发展,就需要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变消费方式,以最高限度地利用资源和最低限度地生产废物。这就要求工业化国家重新制定生产与消费模式,因为他们以往的发展模式一直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所仿效。因此《全球21世纪议程》呼吁重视消费问题,呼吁各国执行新的政策向适当的消费模式转变。不难看出,如果《全球21世纪议程》得到认真贯彻,那么人类的发展模式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地球道德将会有一个全新的变化;而实施《全球21世纪议程》就是一个探索新的发展方式、实践地球道德的过程。

可持续发展观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它与生态环境、资源、人口及技术等有着直接联系,更进一步从哲学层面上去思考,我们将看到在这表层下蕴含着人类对发展问题深刻的认识过程,涉及到人对自然、人对自身更本质的认识,也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人类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未来忧患意识的反思。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使我们能在新的更高的视点上重视审视人类发展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支持系统,自然界的生态功能对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是有价值的,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利益是确立生态的终极尺度和主体选择。生态文明就是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引入人们判断事物的价值观念之中,在维护人类自身生存的前提下,把人类的善恶观、良心观、义务观、权利观等道德观念扩大到自然生态方面。在人和自然关系中,人作为自然的一员,其生产和生活活动必须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化的科学技术,给技术以生态价值取向,克服技术异化,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依靠不断发展的绿色科学技术,进行适度规模的社会生产、消费、既能满足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同时又能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生态需求。提高人类整体生活质量,实现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良性循环。

全球生态危机标志旧的工业生产方式已走到尽头,今后人类的生存发展已经不能单纯依靠土地种植和挖掘地球资源来维持,而必须深入挖掘和利用人类自身的智能资源,这将导致以智力资源为基础的生态文明,一种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人的智力开发和利用为发展基础,以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和谐发展为核心的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真正实现,首先有赖于作为社会成员的劳动者从观念上接受这种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广大社会成员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同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还在于人所特有的不断创新的精神。

可持续发展把人类看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确信任何国家都无力单独解决任何一个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指望离开人类的共同发展而求得自身的发展。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已具有全球性质,象生态环境、人口、资源、土地、粮食等,都是涉及全人类利益并需要全球范围内密切关注、合作,通过协同一致的国际行为加以解决的问题。可持续发展需要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建立协作关系,并确立人类“家园意识”的新观念。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当今的世界已是一个高度整合和开放的世界,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环境等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把整个人类联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这说明了人类面临的问题和涉及的利益是共同的,同时也为人类采取共同的行动对待各种危机提供了前提条件。人类已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一些欠发达国家和小国发展的失误同样会严重影响整个世界生态环境的平衡,给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别的国家造成严重的危害。

2002826日至94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92日至4日举行了首脑会议,包括104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在内的192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大会。会议最后通过了《执行计划》和《政治宣言》两个基本文件。这是继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后又一次具有广泛影响的会议,它表明人类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一步。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指出,这次邀请世界各国元首和政府首脑与会,商讨拯救地球、保护环境、消除贫困、促进繁荣的世界可持续发展计划,他们回去后开始贯彻实施,“就世界可持续发展而言,这仅仅是个开端,联合国将成立有关监督机构,监督并报告各国对《执行计划草案》的实施情况,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

《执行计划》的通过是这次大会取得的主要成果。该计划分为10章,分别是:序言、消除贫困、改变有悖于可持续发展的消费和生产方式、保护和管理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自然资源、全球化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小岛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非洲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执行方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框架,其中最后两章是重点,突出了这次峰会化语言为行动的宗旨。

人类在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上面临的困难还很多,道路也很漫长,但是,里约热内卢的共识,约翰内斯堡的目标,应该让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携起手来,共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4.8  开拓宇宙疆土

随着人口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就算大量采用高科技,在1000年后,地球自然资源也将变得严重不足,向其它类地行星移民是人类必然的唯一的选择。在太阳系内最佳的选择是火星,但由于火星的质量只有地球的50%,其引力场无法束缚与地球相当的大气,也就是说人类移民必须穿上太空服才能在火星上活动,就给大规模移民造成很大限制,且改造火星环境,耗资极大,时间长,因此火星并不是人类星际移民的最佳地点。1000年后,人类应该能发展出超光速或高亚光速的宇宙飞船,到其它“类太阳系”中寻找与地球生态环境相似的类地行星,是人类星际移民的最佳选择,此类行星在银河系中是很多的。

在一百万个类太阳系中,一定有一个类地行星适合地球人类移民生存繁演,那么银河系中就会有十万个类地行星,整个宇宙就有一百亿个环境与地球相似的类地行星正等待人类去开发。

地球人类是本次宇宙大爆炸后进化出的较高等智能生物,如果银河系早已进化出能信步银河系的外星智能生物,那银河系空间早已充满各种人工调制的电磁波(如外星生物发射的无线电波、微波)。我们应该早已收到,但事实上没有。银河系之类的稳定星系是比较适合高等生物生存繁演的,而在类星体、活动星系、椭圆星系内部,星体相互碰撞很频繁,不适合高等生物繁演,最多是一些微生物之类的低级生命。这样我们就在适合高等生物生存的大片区域(银河系一角)取得了一些代表性数值(与“民意测验”的方法相同),由此可推知,地球人类在宇宙有机生物界属于较高等,已拥有初级智能,以人工调制电磁波作为通信工具是初级智能的基本表现形式。目前的地球就象一个球形的人工调制电磁波发射阵列,在银河系空间很易捕捉到地球人类发出的电磁波信号。反过来,如果外星生物早已达到我们的智能水平,银河系空间的此类外星生物调制电磁波是很易捕捉的。

地球生态圈进化出人类这种智能生物,是无数偶然与必然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也许是神的关爱,人类命中注定要成为智能生物,担负起神赋予人类的统一银河系及宇宙行星群的神圣使命。

稳定的银河系是由类星体、活动星系发展而来,即在100亿年前,原银河系活动剧烈,星体碰撞频繁,不适合高等生物进化,到了100150亿年,是宇宙有机生命大繁演期,我们的太阳系处于银河系较边缘,星体运行环境较稳定,地球人类是无数偶然与必然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宇宙的幸运儿。但宇宙中适合有机生物生长的类地行星是很多的,从我们没有接收到人工调制电磁波的情况看,它们的进化阶段大多与地球上的海星、鱼类同级,大多因小行星撞击频繁使生物进化受到压制。而且它们绝大部分是碳基生物,呼吸氧气,因为碳性最活跃,能与众多原子组合成有机分子,碳参加形成的化合物种数最多,结构形式和成键方式最丰富,由碳和氢组成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通称为有机化合物。现在已知的一千万种化合物中,有机物约占有90%。氢氧化合物“水”是有机生物生存所必需,有机生物的最初生长环境必然在水中,必然呼吸水中的氧,大气中氧含量相当高。如果不是碳基生物就不可能进化成高级有机生物。宇宙中大部分恒星最终产生的都是碳、氧、氮、磷、硫之类的化学元素,加上宇宙中含量极丰的“氢”,最终聚合成的“类地行星”,只要与恒星的距离恰到好处,就能演化出生命。因此,宇宙中适合地球人类生存繁演的类地行星是很多的,无数宇宙疆土正等待着人类去开发,那里有无尽的宝藏。

在人类开拓宇宙疆土,播洒文明的进程中,联合那些善的、已领会神旨的外星智能生物,消灭那些邪恶的、充满魔念的外星智能生物。在生存竞争中,我们人类自身的团结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同一物种才是最同心的,在紧要关头是能最终站在一起的,因为同类的消亡,也就意味着自身的消亡。

 

§4.9  宇宙人类发展蓝图

 

一百万年后,统一“银河系”,建立“银河系联邦”。十亿年后,统一“宇宙行星群”,建立“宇宙联邦”。

宇宙事物“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当人类建立“地球联邦”并广泛移民银河系,又是一种“分与合”的辩证过程。在宇宙行星群播洒文明,消灭邪恶、魔鬼、地狱,使宇宙行星群成为充满“善与爱”的天堂。此后,“宇宙人类”将继续统治“宇宙行星群”长达一千亿——二千亿年。当“宇宙人类”进化到不需要形体的“纯精神体”阶段,也就重新融入神的怀抱,达到“至善”“永恒”的境界,将永远与神同在,这种进化要经历一、二千亿年。这也是为什么如今不见过去无数代高级智能生物的原因,宇宙的每一次轮回(二千亿年)都能产生一批能完成神的使命的杰出宇宙有机智能生物,它们将当时的宇宙行星群治理成充满“善与爱”的天堂,当它们完成神赋予的使命,最终又复归于神的怀抱。“纯精神体”不依赖体内的各种生化反应产生快感,它们没有仇恨、愤怒和私心,他们是“至善”、“至爱”的。

万一在二千亿年后,宇宙人类还未进化成“纯精神体”(这种可能性极小),就必须在宇宙坍缩之前,驾驶一批可容纳几千亿人的超光速宇宙飞船,摆脱宇宙黑洞的引力,到达宇宙边缘,等待宇宙新的大爆炸,宇宙新的轮回。七十亿年后,返回充满氢氦能,充满生机的新星系,向新的宇宙有机生物界播洒文明。

“生态的循环”就是原子所组合成分子的不同态的循环,因此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人类只需拥有能量,就能在密闭的环境(如宇宙飞船)中建立自给自足、无限循环的人工生态系统,也就是说,未来人类只需很少资源,就可实现长期繁演。

 

原创粉丝点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