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刑侦学角度剖析烛光斧影之作案动机

来源:互联网 发布:java二维数组的定义 编辑:程序博客网 时间:2024/06/08 16:44
既然“激情杀人”和“病死”之说都被排除掉了,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历来大多数学者比较赞同的主流观点,“蓄意谋杀说”--即宋太宗赵光义精心策划了一个阴谋杀死了他的哥哥宋太祖赵匡胤。按照现代刑侦学观点,既然是蓄意谋杀,那么,赵光义的作案动机,作案条件以及作案工具都是什么呢?

  第二步,作案动机。说到作案动机,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就是到底赵光义是不是当时法定的王位继承人,如果是,他的继承人地位有没有受到威胁?

  最近几年,写赵匡胤之死的文章很多,但是对一个关键问题全都避而不谈,那就是赵匡胤死前有没有立太子,赵匡胤暴死之前北宋的法定继承人是谁?这就必然引出另一个绕不开的历史迷案,也是一个非常有名的话题叫做“金匮预盟”。经仔细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在比较冷僻的文献《宋会要辑稿》中发现了“太祖遗诏”的说法,还有一个《宋大诏令集》,都记载了遗诏,在这个遗诏中,宋太祖明确的指定自己死后的法定继承人就是他弟弟赵光义。近千年来,大多数专家学者都忽略了这个重要的线索。

  既然如此,就引出了两大疑问,第一个问题,太祖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要把他弟弟赵光义做为法定的继承人?第二个问题,既然已经确定了继承人,有没有诏告天下?如果没有,为什么不诏告天下?

  对于第一个问题,在笔者所著的《金匮预盟详解》一文中已经分析的非常透彻,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此文,这也是一个历史迷案,展开论述篇幅过长,所以这里不详加评论。需要说明的是“金匮预盟”的正解是“以次传”,即赵匡胤死后传位给赵光义,赵光义死后传位给老三赵廷美,赵廷美死后再把帝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而不是《宋史》记载的传给赵光义就完了。

  第二个问题,有没有诏告天下?我们来看两条来自于正史的史料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33399423/


  第一条史料,宋史。正史中关于赵匡胤的死记载的非常简略,《宋史.太祖本纪》只有一句话:“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只有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用我们现在的语言来形容就是一句片汤话,尤其是在片汤话满天飞的宋朝正史中,可以说没什么史学价值。

  第二条史料,《辽史卷八景宗上》有个很清楚的记载:“十一月丙子,宋帝匡胤爼,其帝炅自立,遣使来告”。同样非常简略,也没有太大的史学价值,但是有趣的是和《宋史》迥然不同。明确的说赵光义是“自立”。

  这两条史料来自于正史,都没有记载赵匡胤死前诏告天下继承人的事情,这么冠冕堂皇的事情如果有,正史中肯定会有所记载。所以基本可以确定,赵匡胤死前没有对外界明确帝位的继承人是谁。

  那为什么不告诉外界呢?我们再来看几条史料。

  第一条史料,迁都。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有这样的记载赵匡胤曾经问晋王赵光义说:“吾将西迁者,无他,欲居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也。” 赵光义回答说国家社稷的兴亡:“在德不在险。”赵匡胤的反应是:“上不答”。

  太祖先是说“无他”,后来又“不答”,笔者认为真实的意思就是“有他”。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赵光义多年来担任开封府尹,在开封势力太大。赵匡胤选择在这个时候迁都是否有削弱赵光义势力的意思?

  第二条史料,赵普的坚决反对。在赵匡胤活着的时候,赵普是坚决不同意传位给赵光义的,《玉壶清话》中记载赵光义曾经对赵普说过这样的话“朕几欲诛卿”,

  还有一个文献也很说明问题,《丁晋公谈录》中记载,赵光义对卢多逊说了一句话,这句话是太宗说漏了嘴。“若赵普在中书,朕亦不得此位。”
 
  以上内容充分说明,太祖朝的重量级人物赵普坚决反对立赵光义做皇位继承人。

  第三,赵匡胤死的时候,他的大儿子已经26岁了,所以我们有理由猜测,赵匡胤有把皇位传给儿子的想法。

  以上三条可以充分说明,虽然当时赵光义是法定的皇位继承人,但这个位置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因为在历史上,皇帝临死之前几天修改诏书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太祖犹豫不决的态度完全有理由成为赵光义铤而走险的作案动机。
原创粉丝点击